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》20
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》導讀
講述者: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
上淨下界法師
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,皆可免費下載
但不得擅自加註、修改、增刪、販售
編輯出版:淨願蘭若 / 釋心賢
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》導讀 (第20 卷/共20 卷)
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四十一頁,上一堂課講到「下品下生」。
善導大師對於觀經的九品,他認為這九品差別是如何形成的?「但以遇緣有異,致令九品差別」。以善導大師的看法,事實上九品往生的行人,都是具足大乘善根、淨土善根的人。
什麼叫「大乘善根」?就是這個人懂得「正念真如」,因為經常的憶念──真如本性本自清淨,所以知道生命本來是沒有煩惱的。「本來沒有」這個觀念很重要,如果我們本來就有煩惱,那問題就很嚴重了,我們就很難超越它的繫縛。所以我們看<楞嚴經>說:即便我們無量劫來,在三界生死中打滾這麼久,造了無量無邊的罪業,猶如虛空這麼多,憑甚麼在臨終的時候,短短的時間裡憶念佛陀就能夠往生?因為它本來就沒有!
我們的真如本性──本自清淨,沒有煩惱、沒有罪業、沒有生死的果報,完全是一念的妄動,然後把這些事情虛妄的創造出來,所以我們修行只是「還他一個本來面目」而已。這事本來沒有,是自己捏造出來的,就像做夢一樣,「夢裡明明有六趣」,你在夢境當中看到很多情境,醒過來甚麼都沒有,做夢前沒有、醒過來也沒有,這中間只有過程,有它暫時的假名、假相、假用如此而已。
「本來就沒有」這個思考,對於大乘行者,特別是臨命終人非常重要。「正念真如」,這個就是你的善根,你有這樣的覺悟、這樣的思想,對你生命的反轉力量越大!
你看有些人,同樣有這樣的煩惱跟罪業,但是他很快就能從煩惱中跳脫出來,有些人卻依舊跳脫不出來,就是善根不夠。煩惱一活動起來,一定把他折騰得精疲力竭,要拜幾部的八十八佛、持多少咒,才有辦法慢慢慢慢的消減。有些人一念之間轉過來,就跳出來了,善根深厚!好比獅子奮迅三昧,獅子王奮起之時,其勢迅速勇猛,水溝再怎麼寬,牠一下子騰空就躍過去了。所以在處理障礙的時候,你的善根很重要,般若善根栽培得深厚,就容易超越這些障礙,這就是大乘的善根。
其次,是對阿彌陀佛強烈的歸依──淨土的善根。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,當你把佛號提起來的時候,你真實的順從本願,相信阿彌陀佛一定可以救拔你,把所有的妄想、執著通通放下,身口意全交給阿彌陀佛,看你有沒有這種決心,這也是一種善根。這個不是盲目,而是一種智慧的勝解,必須長時間的學習才有辦法做到。對於佛陀的信任,就是把你的身口意全交給佛陀、交給阿彌陀佛,那不是衝動,是從智慧的學習,而得到堅定的理解,發自內心的信仰與願望,這也是善根。
你看有些人偏於「空性」,大乘善根強,就像<中觀>的學者,他就是觀一切法空,但是不相信阿彌陀佛的功德;偏於「有相」的人,他容易執著,就很難正念真如。淨土宗是又要觀一切法空,安住真如;又能夠從空出假安住佛號──「一一理性具足莊嚴,一一莊嚴全體理性」,真空妙有。所有善導大師才說:這些人都不是一般人,都是大乘善根具足、淨土善根也具足。
那為什麼有些人是「上品」,有些人是「下品」?「但以遇緣不同」。有些人剛開始學佛,就親近大乘道場、學習大乘佛法,就能夠把他過去的善根啟發出來,走上大乘之路。有些人因緣不好,從小就沒有遇到佛法,所以善根暫時被遮蔽了,就造業了;等到臨命終時,才遇到善知識為他開導,是這樣子。善導大師認為這些人通通具足善根,只是一時的因緣不同,而產生九品的差別,這是善導大師的看法,這種看法和解釋是比較合理的。
最值得我們去關心的是「下品下生」造五逆十惡的眾生,他是臨終的時候,才遇到佛法、遇到善知識,為什麼在這麼短時間當中,能夠產生這麼大的反轉呢?正如智者大師在<觀經疏>上說:「云何臨終少時心力,能勝終生的造惡?」那麼知禮大師(他取天臺智者大師的《觀無量壽經疏》極力研究其中深奧的義理)約「猛力心」解釋說這當中有兩個理由:
第一個、遇值善友:因為他福報大,遇到善知識;善知識有方便力,『種種安慰、為說妙法、教令念佛』,幸遇善知識從旁的開導。
第二個、為苦所逼:通常沒有善根的人遇到痛苦,就會自暴自棄、怨天尤人;但是有善根的人遇到痛苦,會開始去迴光返照、自我反省,就會把善根激發出來。
他在痛苦的逼迫之下、又遇到善知識的開導,就讓他完全的相信──隨順大乘的法流、隨順淨土的法流,然後光明的心馬上現前,他就往生了,是這個意思。
蕅益大師在<彌陀要解>上說:綜觀「下品下生」造了五逆十惡,這個人「非心性之極致,彌陀之大願,持名之奇勳,何以有此!」是說這個人造了五逆十惡還能夠往生,那豈不就是:心性的功德顯現、彌陀大悲的願力加持、乃至於念佛的這種功德力!最後會歸到三力──「心力不可思議」,他這一念心跟真如相應了;「法力不可思議」,名號功德不可思議;「佛力不可思議」;三力不可思議,而產生反轉。
不過,這地方我們要注意:我們看<觀經>下品往生的,雖然全都是造惡業的,但是沒有一個人「毀謗正法」。換言之,你的身口意可以有過失,但是不能邪知邪見。如果你心中充滿邪知邪見,那就沒辦法得到法益了,開示也沒有用;所以「破戒」還有救,「破見」就完了,無法成道!
如果你有一些過失,那麼你臨終的時候至誠懺悔,都還可以反轉;但是你邪知邪見,你就不受教化,這時候就沒辦法了;所以<觀經>的下品,必須遠離「毀謗正法」這方面的過失,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。
乙二、明利益
乙二說明它的利益。佛陀講完<觀經>之後,有哪些人得到利益?我們看當機眾所得之利益,有三個層次:
【證無生忍】說是語時,韋提希與五百侍女,聞佛所說,應時即見極樂世界廣長之相;得見佛身及二菩薩。心生歡喜,歎未曾有!豁然大悟,逮無生忍。
最上品的是「韋提希夫人」,因為她大乘善根深厚,所以世尊宣說十六觀行跟九品往生之後,韋提希與五百侍女,當下都見到極樂世界的廣長之相。其實在說法之前,佛陀曾經顯現給她們看,但是那時候不是那麼的廣大、詳細,聽完<觀經>之後,所見的更加莊嚴,而且還看到阿彌陀佛、觀世音菩薩、大勢至菩薩莊嚴之身;於是心生歡喜,歎未曾有;便豁然大悟,逮無生忍。這是指韋提希夫人成就了「無生法忍」,韋提希夫人的善根也是不可思議。
【成就往生】五百侍女,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願生彼國;世尊悉記:皆當往生;生彼國已,獲得諸佛現前三昧。
而且這五百侍女都發無上菩提心,發願往生到極樂國土。世尊為她們一一授記,將來皆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;往生之後,能夠成就諸佛現前三昧,在定中經常能夠見佛、聽聞佛法,即便這個人沒有生長在佛世,隨時都能跟佛陀見面請法。
【發無上心】無量諸天,發無上道心。
無量諸天,聞佛說法,也都發起無上道心。
換句話說,大眾聽完了觀經之後,有兩種情狀:第一個,不能夠修習理觀的,知道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,無比殊勝,對比娑婆世界的過失,從事相的對比而發起菩提心、生起願往生的心,這是第一種。
第二種,從觀經當中知道:「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」,我們本來清淨的,本來清淨怎麼有十法界?生命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,是你自己的想像力創造出來的。你作錯誤的想像、作五欲的想像,你把三惡道創造出來;你是作一些人天善法的想像,你把人天安樂的果報創造出來;你在生命當中經常作苦、空、無常的想像,你把偏空涅槃創造出來;你經常生起菩提心、六波羅蜜的想像,你把佛菩薩的法界創造出來。所以生命本來是清淨的,本來是這樣子,後來因為仁者心動,看你往哪個方向動,往好的方向動,叫做「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」;往壞的方向動,叫做「心作地獄,是心是地獄」。
所以<華嚴經>上說:我們的內心就像一個工畫師,可以畫種種五蘊現象。生命是你自己畫出來的,當然你也可以把它擦掉重畫。為甚麼可以擦掉?因為本來清淨,所以可以擦掉。我們一定要有理觀的智慧,才有辦法「會事入理」而證得無生法忍。我們看本經,事相講得多,描繪出整個極樂世界依正莊嚴,但是韋提希夫人卻證得無生法忍,因為她能夠把事相的因緣法,回歸到一念心性。
甲三、流通分
流通分當中分兩小段:乙一、於王宮佛自囑勸;乙二、迴靈鷲阿難備述。一個是在王宮時的流通;第二個是回到僧團靈鷲山,又重複的說明。先看在王宮佛陀的勸囑:
【列名教持】爾時阿難,即從座起,白佛言:「世尊!當何名此經?此法之要,當云何受持?」佛告阿難:「此經名『觀極樂國土,無量壽佛,觀世音菩薩,大勢至菩薩』。亦名『淨除業障,生諸佛前』。汝當受持,無令忘失。
佛陀說完本經之後,阿難即從座位上站起來,頂禮佛足,請教佛陀說:『世尊!當何名此經?此法之要,當云何受持?』提出了三個問題,其實就是一個問題,也就是『當何名此經?』是說:這部經應如何給它安立名稱來流通?當然包括此經的因地修行和果地功德,就是這部經的修行之要,還有應當如何來受持?
一般一部經都有它的「因」和「果」,佛陀在講這部經題的時候是兩部分:一個是從因地來發明;一個是從果地的功德來發明。
一、在因地上:這部經叫做<觀極樂國土,無量壽佛,觀世音菩薩,大勢至菩薩>。主要是在「觀」─就是觀想極樂世界依正莊嚴;但是這個地方是以「正報」為主─無量壽佛,是以主人來攝受眷屬,所以叫<觀無量壽佛經>,這是從因地來修觀。這種修觀當然不是在事相上攀緣,是要藉假修真,從觀想當中,培養我們的信願。
二、<淨除業障,生諸佛前>。這是從果地來取經名的。
如果你在觀想極樂世界的功德,或者是在憶念佛號的時候,你有很堅定的信心,你相信阿彌陀佛一定可以救拔你,你有這樣的信仰,就能啟動佛陀消業障的功德,但是不一定能往生。如果你在信心當中又有願力─一定要往生,那就可以生諸佛前。所以,我們在憶佛、念佛的時候,你內心兩個善根都要具足:第一個「啟動信心,淨除業障」;第二個「啟動願力,生諸佛前」。早期很多人念佛不求生西方,你看天台宗的五停心觀─「多障眾生念佛觀」。他修止觀的過程當中,遇到障礙,求佛力幫他消業障,那只是啟動信心,淨除業障而已。
『汝當受持,無令忘失』,要好好受持,不要把它忘失了!
【舉益勸修】行此三昧者,現身得見無量壽佛,及二大士。若善男子及善女人,但聞佛名、二菩薩名,除無量劫生死之罪,何況憶念。若念佛者,當知此人,則是人中分陀利華;觀世音菩薩、大勢至菩薩,為其勝友;當坐道場,生諸佛家。
如果我們能夠依此十六觀,來修學念佛三昧,現生就能夠見到阿彌陀佛。當然這個「見」,不一定是說用眼根去見,彼此的心心相應也是一種「見」;以及見到觀世音菩薩、大勢至菩薩,二大士;就「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」;或者說「相應」也可以──如染香人身有香氣。
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單單聽聞到佛名和二菩薩名,就能滅除無量劫的生死之罪。不過這個『但聞』,一定要有信心─深信不疑、受持不失,才能夠達到滅罪的目的。如果聽了之後沒有信心,阿彌陀佛對你就沒有加持力了。
『何況憶念』,何況時常憶念祂的功德、產生願力,那就不只是消業障了。就是說:你能以信心來作觀想、又能夠以願力來引導,那就是了生脫死、往生淨土了。一個人能夠念佛,當知此人是人中的『分陀利華』;「分陀利華」是一切華當中最為殊勝的「白蓮華」,特別的清香、特別的清淨。
『觀世音菩薩、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,為其同參道友;當坐道場,生諸佛家。』不但觀世音菩薩、大勢至菩薩作他的道友;佛陀並為他授記,這個人決定可以成佛,坐菩提道場,而且現世已經生在諸佛之家,身為佛陀的弟子,遲早要繼承佛位的。
這一段經文,有一句話蠻重要的,說:「念佛人是人中分陀利華」。其實大乘佛法,你發了菩提心,有很多選擇,可以選擇唯識、天台、中觀,各有各的方便門,都能夠了生脫死。但是這個地方,就有它現實的時代背景,如果你是生長在正法時代、像法時代,環境的干擾少,壽命又長、善知識又多,那麼淨土法門的重要性,就不是那麼明顯。比方說消業障,你念觀世音菩薩也可以消業障,念地藏王菩薩也可以消業障;但是到了末法時代,念佛法門就有它的特色,它可以幫助你離開五濁惡世,因為有彌陀本願的攝受。
愈到末法時代,環境的干擾越厲害、人心越不安穩,淨土法門顯得愈重要!
淨土法門是解決危機的最佳法門!愈有危機的產生,淨土法門愈重要。就像蕅益大師在<彌陀要解>中說:三界火宅,現在這個火已經燃燒了,誰都不能倖免,趕緊跳出去只有淨土法門,其他都不行!
你讀讀蕅益大師的<彌陀要解>最後那一段開示,蕅益大師甚麼法門都嘗試過了。他剛開始參禪──「旭出家時,宗乘自負,藐視教典」。大師二十五歲出家,二十六歲就開悟了;開悟之後學天台宗,修天台止觀、誓證無生法忍,後來失敗了。到晚年的時候,生了一場重病,把他折磨得七日七夜不能坐、不能臥,只有含淚念佛。這個時候他知道完全靠自力消除無始的罪障,沒辦法!開始思考──佛陀有那麼大悲願,我為甚麼不靠佛力?我憑什麼要靠自己的力量?他開始思考「他力」的問題了。
如果你有興趣,可以去研讀蕅益大師<彌陀要解>,後半段很感人,談到他修學過程的心路歷程──他剛開始對自己也很有信心,相信心力不可思議,其他都是假的;但是了到晚年,發覺完全靠心力不夠,應該把佛力也引導進來,兩個缺一不可。所以愈到末法時代,你就會了解到彌陀本願的重要性,因為現在修什麼法門都跳不出去,你能夠選擇的越來越少。第一個、你的根機本來就不好,生長在末法時代,一定是善根有問題。第二個、大家都放逸,你說眾人皆醉我獨醒,很難吧!好比一個家庭六個人,五個人都在看電視、都在放逸,唯有你在那邊打坐,一定有問題,會受影響。因為整個大氣氛是這樣,你不可能離開這個氣氛,你眼睛看到的、耳朵聽到的,都是放逸的。
末法時代,雖然你很努力求進步,但是環境會把你拉下來,這叫進三步、退兩步;要是沒有做功課,那就退三步了,因為整個大環境是往生死方向在流轉。你看到的、聽到的,六塵通通是牽導你往生死流轉,你唯一的淨化方式,就是進入佛堂,短暫的時間跟三寶結緣。一離開佛堂,就如懺公師父說的「萬丈紅塵」,你說「我百華叢裡過,片葉不沾身」,很難!所以末法時代,你肯定會受影響,因為你旁邊的人都是這樣子。
在這個時候,怎麼辦呢?那「淨土法門」就是唯一的方法。不是只有消業障,至少臨終的正念我做得到;雖然沒辦法做到業盡情空,但是以我的善根力,臨終的時候保持正念,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,以心力啟動佛力,往生到淨土去;到了淨土再來處理生死問題,這是末法唯一的選擇。
聖道門我們能夠去修的,大概蕅益大師都修過了,蕅益大師他甚麼都修過──持咒也持過了、參禪也修過了、天台止觀也修過,最後晚年的時候,他說只有歸依在阿彌陀佛的座下,「萬牛莫挽」,一萬頭牛也不可能改變他的心意!蕅益大師他那份的堅定跟歸依,都示現給我們看,該走的路他都走過了,繞了一圈,最後還是回到阿彌陀佛,而求生西方。所以說,『念佛者,當知此人,則是人中分陀利華』,講到末法時代,這句話就更重要了,因為你沒有其他選擇。
【結示付囑】佛告阿難:「汝好持是語;持是語者,即是持無量壽佛名。」佛說此語時,尊者目犍連、尊者阿難及韋提希等,聞佛所說,皆大歡喜。
最後,佛陀再次的勸諫阿難:你要好好的受持這些話。其實這個「受持是語」,應該是指前面的十三觀──觀想;能依本經觀想,等於是受持無量壽佛名。
這裡我們解釋一下:在佛法當中,經常說「甚麼即是甚麼」,比方說: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,其實這兩個法是不同的,但是兩個可以互相融通。就是說:這一切的色法,它的本質是畢竟空──「色即是空」,叫「緣起性空」;雖然是畢竟空,你用因緣、業力來熏習它,它就會出現十法界染淨的色法──「空即是色」;所以「色、空」二法是獨立的,但是可以互相融通,叫做「即」。
同樣的道理,「持名」跟「觀想」也是可以互相融通──因為你在觀想的時候,可以加強你的信仰、加強你的願力,可以充實這句佛號;那麼你在念佛的時候,心保持清淨,也能幫助你觀想;所以這兩個是相互融通、相輔相成的,叫做「念佛即是觀想,觀想即是念佛」,兩個可以互相幫助。
乙二、回靈鷲阿難備述
這當中有兩段:第一個「佛步空還」,第二個「阿難重述」。
丙一、佛步空還
爾時世尊,足步虛空,還耆闍崛山。
那麼佛陀當初是以神通力來到韋提希的宮殿,因為當時韋提希夫人被關起來;講完之後,佛陀是足步虛空回靈鷲山。因此有人問說:佛陀為什麼不走大門?古德說:因為佛陀要保護阿闍世王的善根。因為阿闍世王這個人是有大乘善根的,他後來也懺悔了。但是這個時候阿闍世王正在起瞋心,他把母親關起來,要是看到佛陀來說法,會毀謗佛陀,對他以後不好,所以佛陀沒有經過宮殿的大門,是為了保護阿闍世王的善根。
我們看最後一段,阿難尊者回到僧團的重述:
丙二、阿難重述
爾時阿難,廣為大眾說如上事。無量諸天龍夜叉,聞佛所說,皆大歡喜,禮佛而退。
阿難尊者聽到這些開示之後,回到靈鷲山,再為大眾師說一次。所以前面的經文有『如是我聞』等等,其實是阿難尊者重說此經。換句話說,觀經等於是講了兩次:第一次是佛陀在韋提希夫人的宮殿裡,親自講的;第二次是阿難尊者回到僧團,再為大家重述一次。
這時候無量諸天、龍、夜叉;夜叉是一種鬼,叫疾行鬼,福報比較大的是空行,在空中飛,福報比較差的在地行,有空行夜叉跟地行夜叉,這些都是屬於護法神;聞佛所說,皆大歡喜,禮佛而退。
智者大師說,為什麼「皆大歡喜」?因為聽聞佛法感到受益,有滅惡生善一種清淨的功德,所以產生法喜。
整個經文已經講完了,最後我們做兩個總結。
肆、結示勸修
一、自他不二
┌┄心力┄┐ ┌┄水┄┐
│ ├┄感應道交┄┤ ├┄ 月影
└┄佛力┄┘ └┄月┄┘
第一個,淨土法門的感應道交是一種「自他不二」法門。淨土法門在臨終的時候,之所以能夠把一個生死罪障凡夫,救拔到一個清淨的國土,完全靠兩種力量:
一、能念的心不可思議:心中的信心跟心中的願力不可思議。二、彌陀本願的攝受:特別是第十八願,或者是第十九願這兩個;這種蒙彌陀本願的攝受,產生感應道交,如水中之月;月亮比喻佛陀,我們自己的心水也要平靜,月亮的光明才能映上去,這叫感應道交。
淨土宗的傳承,主要有兩派:一派比較強調「佛力不可思議」,比方說善導大師,他是強調順從本願。另外一派是智者大師<觀經疏>,強調「心力不可思議」,用一心三觀來栽培善根,觀照現前一念心性即空、即假、即中。我個人認為蕅益大師比較中道,他的<彌陀要解>把心力跟佛力兩個結合起來,他覺得念佛人:「能念的心不可思議」;你為什麼能產生反轉?你內心當中有真實的善根。第二個「所念的佛也不可思議」,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;但是如果你善根不夠,佛陀也很難救拔你。
不過,從修學次第來說,初學者先相信「佛力不可思議」,我覺得初學者拜佛、念佛很重要,事修很重要。在每一個禮拜當中,身口意的觀想憶念,念念之間,讓你跟阿彌陀佛建立一個很重要的感情很重要,拜佛。
你剛開始先用善導大師的方法,信我是罪惡生死凡夫,無量劫來常沒常流轉,無有出離的因緣,相信阿彌陀佛有四十八願,一定可以救拔你,剛開始可以把重點放在「他力」。但是慢慢、慢慢修習佛法之後,就要知道,其實你內心的善根力也不可思議,也有滅惡生善的效果;先從佛力來培養信心,然後再把自己的心力提升起來。總而言之,你臨終的時候,兩種力量都要現前:第一個心力要現前,正念要分明,第二個你要憶念佛陀,兩個都缺一不可。
二、顯示深益
若眾生心,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,去佛不遠,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,如染香人,身有香氣,此則名曰香光莊嚴。
淨土宗的整個修學重點,印光大師說就是在這句話。那麼他的因地是「憶佛念佛」,果地就是「現前當來必定見佛」,跟佛陀產生一種感應道交,乃至於心開。「心開」包括現世,現世為甚麼說心開呢?就是「淨除業障」,如果你被業障包住,心就不開了;那麼來世生諸佛國,「華開見佛悟無生」,也叫心開。
淨土宗它是一個他力法門,就是「如染香人身有香氣」,雖然我本身沒有香氣,但是經常接觸香氣,身上就會有香氣。所以它的因地很重要,就是「憶佛」跟「念佛」。當然<阿彌陀經>偏重於持名、偏重念佛,本經偏重憶佛,其實這兩個很難分開。
我們在念佛的時候是一種「止」,佛號提起時,我們說「行起解絕」──不能有任何的妄想。提起佛號的時候,「佛號生,一切法不生」,生命當中只有『南無阿彌陀佛』的存在,必須把你的生命融進去。這個時候你動任何的念頭、想法,都叫做妄想,包括起善念也是妄想,「我很多事沒有做」─打妄想,沒有順從本願,所以念佛它是一個「止」的功夫。
但是,我們的善根怎麼栽培?那就是觀、就是憶佛──「觀其相,念其德」。這句佛號跑到我們的心中,對每一個人的加持完全不一樣;就像同樣一個月亮,每個人拿不同的臉盆,它映在臉盆上的亮度也就不一樣,關鍵是你對這句佛號的勝解力。
比方說這個佛像,你說它有沒有加持力?答案是「很難講!」對不對。你要是不相信它,覺得它沒有加持力,它就沒有加持力,感應道交不是單方面的,你說這個佛像是個木頭,對你來說就是個木頭;如果你說這個佛像有無量的功德,你去禮拜,祂就是諸佛如來是法界身,能夠入一切眾生心想中,祂就可以跟你感應了。
其實『阿彌陀佛』名號,對我們會產生什麼樣的力量,我們自己的準備也很重要。有些人念佛消業障,但是無法往生;有些人念佛既消業障又往生,因為他有信心、有願力。我們要知道:一個人會產生強大的「厭離娑婆、欣求極樂」,那是要有「勝解力」的。所以你憶念佛陀的功德、憶念淨土的莊嚴,這個對你來說是一種栽培、累積善根的力量;也就是你「能念的心」跟「所念的佛」接觸的時候,你本身有多少善根,阿彌陀佛就給回應你多少。
我不知道諸位提起佛號時,這句佛號對你有什麼樣的意義?而你對這句佛號的勝解力有多少?我們舉一個例子:經濟學家說一個人要有錢,除了佛法說要有福報,但是有福報也不一定表現在錢,有些人是拿去買房子,對不對?他說一個人要有「錢」,有一個重要的條件,甚麼條件諸位知道嗎?你要喜歡錢!真的!你不喜歡錢你就沒有錢。經濟學家做了很多研究,發覺這個人對錢要有很多的憶念──他必須把他的理想跟錢做一個聯結,叫「功德聯想」。就是我想要個房子。為甚麼你有房子?因為有錢是吧!我想要有個車子。為甚麼我有車子?因為有錢!我希望做很多慈善事業,為甚麼?能夠實踐我的理想、提供一個很大的講堂,讓大家來聽經;而且我要建造一個很大的養老院,讓老人能得到安穩的照顧,為甚麼?因為有錢!
總之,你必須把生命中最美好的憶念都跟錢聯結,你就會有錢!這樣你對錢才會產生意樂,對不對!如果你對這個錢,沒有產生聯想,那它只就是一張紙如此而已。所以錢在你生命當中所產生的力量,就看你怎麼去憶念它的功德。
佛號亦復如是,對一個沒有學佛的人,念佛只是一種音聲而已,對他來說,果然只是一個音聲。反之,如果你念這句佛號的時候,多了一種聯結,『南無阿彌陀佛』表示什麼呢?表示「來生不墮惡道」,這個很重要。我們有無量無邊的罪業,但是我們不墮惡道、身心安樂、國土莊嚴;你看到極樂世界七寶池、八功德水、衣食自然,你不用為衣食而奔忙。你看你一生當中,最美好的精神體力幹什麼去了──工作。為什麼?為了掙錢沒辦法,為了要生活。所以在娑婆世界,你大部分的精神體力都去工作,只有少部分的時間拿來修學佛法,為什麼?為了衣食,所以「衣食自然」很重要。然後「五種神通」,到了極樂世界,它給你強大的果報體,能夠供養他方十萬億佛。最後「壽命久遠」,不會因為死亡,讓你的善根產生中斷。
你必須把你生命當中,最美好的願景,跟佛號做結合,因為只有「佛號」可以幫助你完成所有的理想!
這個時候你打佛七,佛號就不容易丟掉!為什麼我們佛號念一念就會丟掉?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?因為它跟你沒有密切關係,如果你認為佛號對你來說可有可無,有它你覺得很安穩,沒有它好像也可以,那你佛號就念不好,因為可有可無是吧!
如果你把來生所有的希望、所有的願景,都跟佛號聯結,心想只有佛號才能滿足你來生所有的希望,這個時候佛號你就再也丟不掉了!丟掉了,你一定把它拉回來。因為它是你唯一的希望,離開了佛號,你就是一個標準的生死業障凡夫,來生就不知道要隨業飄到哪裡去,你就一點辦法都沒有,完全做不了主!你來生所有的希望就靠這句佛號,也就是印光大師說的「本命元辰」!這對你就意義重大了,因為它代表你來生所有的希望,這就是「憶念」!
所以,你不是只有聽其聲,你還要「念其德」,憶念它的功德。當然念其功德平常就要念好了,當佛號提起來的時候,所有的妄想都要停下來,但是平常必須要透過憶念來栽培──你對佛號的歸依,所以說「憶佛」、「念佛」是相輔相成的!
上課提問:
問:請法師慈悲,我們如何判斷亡者是否往生西方極樂世界?
答:往生極樂世界,他一定要見到蓮華。他可能沒有見到佛陀,你看<觀經>下品沒有一個見到佛陀的,當然有人說佛陀還是來了,是你沒有看到,也可能!反正臨終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見得到佛陀,但是一定要見到蓮華,這個是共同的標準,蓮華要現前。
問:請師父慈悲開示,阿難尊者見佛相好而出家修行,與觀經的修行方法藉相修心有何不同?
答:阿難尊者他看到佛陀相好的時候,他是向外攀緣,他沒有說佛陀為甚麼有這個相好,他沒有把這個相,會歸到內心去,是攀緣佛陀的相好。所以佛陀訶責他,沒有迴光返照,他這個心出去之後,「無不從此法界流」,少一個「無不還歸此法界」。
你這個心放出去之後,要拉回來,要藉相修心──藉布施的相,啟發布施的善根;雖然說我們本來就有布施的善根,但是還是要靠布施的相,來啟發我們的善根;透過忍辱的相,來啟發我們內心當中包容的善根──你要藉相,還要回過來「修心」。
你現在必須把修善提升到善根,修善是一時的,你也可能偶而去修善,但是你不可能產生一種咒願力──「我一定要怎樣」,那就是一種善根了。佛弟子跟慈善家最大的差別,慈善家是個「好人」,我們是一個「道人」。好人跟道人都可以修善,但是我們是依止內心的勝解跟願望去修善,是用這個修善來開顯自性的功德,叫「藉相修心」。
不管別人同意我修善也好、不同意也沒關係,反正人生就自我完善,我對我自己負責,這是佛弟子。那麼慈善家,他是把善法當真的一樣來看待,他是攀緣外境而生起善念,然後心境和合、產生善業如此而已,他不能夠回歸到內心去。當然這個因地不同,緣起法的結果就不一樣;一個是走上菩薩道,一個是走上人天道;因為心態不同。
問:請問法師,在家居士認真念佛,修諸功德迴向西方,可以證得上品上生嗎?之前聽說上品上生要出家才可以。
當然這有兩種說法,有一種人說出家才可以上品上生,有一種人是覺得不需要。但是我們從<觀經>來看,這跟出家沒有甚麼直接關係。其實從緣起來看,你現什麼相不是重點,臨命終的時候,你的功德是那一念心,那一念心現出來是善根;是甚麼樣的善根?是人天的善根,有人天的思考、二乘的善根、或者大乘的善根、或者淨土的善根,那一念心現前,臨終最重感要,這叫臘月三十算總帳。當然臨終的正念是平常累積而成的,那麼這個跟出家沒有直接關係,當然出家環境比較好一點,如此而已。但是你要會修行,把人生當作歷練,那就很難講,在家居士修得好的也是很多,就看你對人生是怎樣的態度、怎麼去歷練。
問:蓮華經七日乃開,這七日是人世間的七天,還是極樂世界的七天?
答:古人有兩種說法,有人說這個時間相是極樂世界的相狀,有人說這時間相是人世間的相狀。因為極樂世界一天,我們人世間就一個小劫,那就很長。會性長老說,這個一天是指人世間的一天,他說得很有道理。他說佛陀今天是在娑婆世界說法,為娑婆世界眾生說法,怎麼可能拿極樂世界的相說給你聽,還讓你去換算是吧!祂為眾生說法,肯定用你能夠接受的時間相,我覺得會性長老講得有道理,他的註解說得合理。今天當機眾是誰?韋提希夫人,韋提希夫人是生長在哪裡,娑婆世界,那當然是用娑婆世界的時間相,這是比較合理的解釋。
這裡面蓮華的時間,全部是娑婆世界的時間,如果是極樂世界,還要乘一個劫,那就不得了,但至少他不退轉,是不是?好過在娑婆世界,你在娑婆世界流轉以後,你不曉得來生要到哪裡去,你也不知道,你也做不了主,隨業流轉,可能造了罪業就到地獄去了。到地獄去的時候,那時間很長,地獄那無量無邊阿僧祇劫,出來的時候阿彌陀佛的法門沒了,那你就等下一個阿彌陀佛發願,那要等很久。
甚麼叫末法時代?他的生命是往壞的方向走,甚麼意思?就是說你今生不出去,你來生更難出去。你今生用六分修行的力量,你來生要用八分的力量,因為生死的干擾越來越厲害,所以不要寄望於來生,「來生會更好」這句話不是真的,來生不可能更好,是更糟糕。因為佛陀預言它是減劫,越來越糟糕,就是生死的業力越來越強,魔強法弱,啟發你善根的因緣越來越少了,啟發你煩惱生死的力量越來越大了。
問:那麼在蓮華當中念佛之後,還有甚麼事情可以做?
答:聽聞大乘佛法!當然是念佛、念法、念僧!在極樂世界的蓮華當中,無有眾苦但受諸樂,你在那個地方修學佛法,至少不退轉,不墮到惡道去。
問:當我們面臨不同境界的考驗時,有甚麼方法可以幫助我們的心,不陷於憂悲苦惱的深淵當中,可以安然面對?
答:當然是「佛法」,因為它有安住力跟調伏力,我覺得安住力很重要。你的生命是不是真實的安住,云何應住?我們是一個生死業障凡夫,不知道明天會發生甚麼事情,你要是沒有安住,內心當中沒有一個住處,那別人一刺激你,你就心隨境轉,這很正常。因為你心中沒有家,風可以刮你、太陽可以曬你、野獸可以去干擾你,因為你內心沒有保護傘。那麼內心的安住有兩個:
第一個你的理觀強,以「真如」為住,以一念清淨心為住,人生本來沒有,最後也沒有,只有歷練的過程,生命總是會過去的。這是利根人,以真如為住。其次,如果你覺得理觀太高,那也沒關係,就以「來生」為住──「我今暫作娑婆客,不久蓮池會上人」。你不能把生命住在今生,你把人生當真,那就完了。這世間沒有十全十美的,你活得很認真,就很難解脫痛苦。我現在活得不好沒關係,多想想未來,我來生會怎麼樣,「我今暫作娑婆客,不久蓮池會上人」,這是淨土宗的人生觀。你為什麼而活,你是為來生而活,一個人要減少痛苦,必須把心抽出來,放到來生。如果你住在今生,你就很難避免痛苦,那人生酸甜苦辣,你都要承受,就看你的心住在哪裡。
雖然我們過去生造了善業,但也不是完全造善業,是不是?偶而也會造惡業,所以得果報的時候就有問題。但是人很奇怪,就算十天裡面有九天活得很快樂,只要有一天很痛苦,就會永遠記得那個痛苦。所以人生十件事,只要有一事不滿意,你大概就很痛苦了。所以福報越大的人,他的心越脆弱。那我想要避免痛苦,我一直造善業,沒有用!解決痛苦絕34399 蘝對不是靠善業,是要靠「智慧」,用善業力解決不了的!
意思是說:想要減輕痛苦,你的心態很重要,不能把生命當真,不能把心住在今生,今生只是過程,你是為了要到淨土去,才有今生的。
總之,你必須要把執著拿掉,安住在空性、安住在淨土;第一個活在真如,第二個活在未來,這就是你的心態,這很重要!你心住錯了地方,你的人生就會有不同的相貌──「心態會決定你的狀態」,這句話是對的!
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
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
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
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