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vailable Platforms
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》19
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》導讀
講述者: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
上淨下界法師
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,皆可免費下載
但不得擅自加註、修改、增刪、販售
編輯出版:淨願蘭若 / 釋心賢
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》導讀 (第19 卷/共20 卷)
本經的整個修學宗旨,一言以蔽之就是強調「諸佛正徧知海,從心想生」。就是說我們想要成就阿彌陀佛的功德莊嚴,怎麼辦呢?必須透過正確的想像,才能夠跟彌陀的功德感應道交。所以本經是以觀想的方式來跟彌陀感應道交,叫做「觀想念佛」。
那麼「諸佛正徧知海,從心想生」,是什麼意思呢?我們看本經的修學,可以從兩方面來觀察:
第一個從因地上來說,它是一種「藉假修真」。佛法對於「假」跟「真」的定義是說,這個法是生滅變化的、暫時存在的,這叫「假」;那麼這個法是恆常、相續的,成就之後永遠不會失去的,這叫「真」。
比方說有一個慈善機構,到一個地方看到弱勢團體,起了慈悲心去布施這個團體,但是這個慈善家回去之後,可能就把它忘掉了,沒有一種相續布施的功能。那麼這一念的慈悲心,在人天的善法當中,當然有它的意義,因為他創造一種善業,可以成就安樂的果報;但是從出世的解脫來說,就沒有甚麼意義了,因為這只是一時的善念,我們叫做「善業力」。如果是一個受了菩薩戒的人,他心中有一種強大的勝解力跟強大的誓願力,他去做布施的行為,那麼這種行為我們叫做「善根」,就不是善業了。
我們要知道「善業」是一個假相,假相不是說沒有好處,還是有它的假名、假相、假用,但是它不能相續。他是一個好人,但是他不是一個出世的菩薩。所以要是這個法在你生命當中,只是偶而的出現──偶而去拜拜佛、偶而去做慈善事業,在你生命當中,雖然能夠創造一種安樂的果報,但是從出世的角度來說,並沒有太大意義。如果你是養成一種定課、一種願望去做一件事情,每天去做,這個就是善根,這對出世解脫的意義就重大了。
問題是:為甚麼善根是相續的?<楞嚴經>解釋說:因為它「順從本性」──是你本性顯現出來的。你今天願意去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行六波羅蜜,那是透過智慧觀照而產生的勝解力,同時也是一種誓願力。一個法有勝解力、誓願力支持的,就是真實的善根。
然而「真實的善根」是怎麼來的?是透過假相的觀察。你看本經就是這樣子,佛陀施設極樂世界依報的假相,比方說蓮華觀、寶樹觀、樓閣觀…這些假相都是生滅的,但是透過假相的觀察,使令你產生一種堅定的信心、堅定的願力,這就是真實的。當你觀察蓮華的時候,你看到蓮華的功德,你對極樂世界產生信心、好樂,這個是真的吧!所以出世的善根,是從假相的觀察而來的,這叫藉假修真。當然這個假相必須是大智慧的佛陀施設的。佛陀出世,祂才有資格開方便門、示真實相,施設很多的假相來引導我們,啟發我們的善根,只有佛陀做得到,所以在因地的時候叫做「藉假修真」。
在果地的時候,尤其是臨命終的時候,叫做「真能破妄」。有人就問一個問題說:他在佛堂當中用功的時間只有一個小時,那他一天還有二十三個小時,活在世間的塵勞當中,用六根攀緣六塵、產生六識,開始放逸、開始懈怠,那他能夠往生嗎?意思是說:他只用一個小時的修學,抵得過二十三個小時的放逸嗎?
其實,話不能這樣講,雖然你二十三個小時是放逸的,但是你那一個小時的相應,所產生的善根是真實的功德。你過去放逸所造的這種虛妄的業力,那是一時的虛妄心,攀緣虛妄的境,產生一種虛妄的業力;而你在修行的時候迴光返照,把你真實的本性功德開顯出來──真能破妄,這跟時間長短沒有關係。
你看我們無始劫來造了那麼多的生死罪業,我們短暫的修學佛法,就能夠在臨終的時候,依止正念而往生淨土。為甚麼?曇鸞大師說:就是因為你今天攀緣佛的功德,是一種真實的心、緣真實的境、產生真實的功德,所以「真能破妄」。在淨土宗這種觀念的建立很重要,因為你能夠在臨終的時候,產生堅定的信仰,就是你相信憶佛念佛的功德是真實的、我們過去所造的生死業是虛妄的──真能破妄。
在佛法當中最有代表性的例子,就是央掘摩羅。你看央掘摩羅是本來是一個外道,因為被他師父誤導:殺了一千個人,就可以升天。他是一個學過武功的人,就到城裡面,殺了九百九十九個人,還少一個人。但是城裡面的人被他殺得幾乎沒人了,有些人是跑掉了,這個時候他想到家裡還有一位老母親,就想要去殺他的老母親,來滿足一千個人。因為殺母是犯逆罪,大慈悲的佛陀就在這時候現前,他就轉向去追殺佛陀,但是他永遠也追不到佛陀,結果佛陀轉過身告訴他「放下」兩個字,他當下證得初果聖位。
我們觀察這個故事的情境──央掘摩羅殺了九百九十九個人,他整個心實在是殺紅了眼,可以說是上品的瞋心,看到誰都想殺,那時候他的瞋心已經達到最極限。那為什麼佛陀說「放下」這兩個字,他能夠產生這麼大的轉變呢?因為祂把他內心的善根激發出來了,這個人過去生中都是大修行者,只是一時糊塗而已。
<觀經>的九品當中,從「下品上生」到「下品下生」,全都是造惡凡夫,尤其是「下品下生」更不可思議,五逆十惡的罪業甚麼都做盡了,在臨終那麼緊急情況下,為什麼能夠產生這麼大的反轉力,將地獄之火化成金蓮華?佛法的理論只有一個,那就是──真能破妄!
雖然他短時間的迴光返照,但是他的善根猶如光明,過去所造的生死罪業猶如黑暗,所謂「千年暗室,一燈即明」,這個房間已經暗了一千年,但是你需要一千年的光明,才能把黑暗破除嗎?不需要,對不對!只要一瞬間的光明就可以把黑暗破除掉!
在佛法中說:為什麼這個人不能成就聖人、那個人可以成就聖人?關鍵不是說哪一個人煩惱比較輕薄。你可以看看經典,佛在世的時候,煩惱粗重的、罪業深重的,證果的人還是非常的多;很多都是煩惱很重、造了很重大的罪業,但是只要這個人有善根,佛陀就有辦法來啟發他的善根,如果你沒有善根那就沒辦法,內因力太薄弱了。所以我們看觀經的下品,會有一種感覺:一個人能夠得度,跟他的善根有關係──就是你對真理的勝解力、智慧要高,還有你想要去突破、改變的願力要強。觀經的下品幾乎是這種情況,都是在臨終的時候,才聽到善知識的開導、把他自性的光明顯現出來,於是生命有了轉機,本來是往地獄去的,結果轉生極樂世界去了。
我們能夠解釋的道理就是:因為他臨終的正念是真實的善根,猶如天上的光明,那麼他過去顛倒妄想所造的罪業,是一種虛妄的情境,猶如黑暗,只要你有光明就能夠破除黑暗!
我們要知道:在修行當中,我們內心的世界有真實的一面、也有虛妄的一面,關鍵是你一定要加強你最真實的一面。淨土宗,你善根薄弱就沒辦法修了,因為它不攝受二乘種性、也不攝受人天種性,它只攝受大乘種性。雖然你煩惱重、罪業深,你念佛,還是有辦法滅除罪障;但是你大乘善根不夠、淨土善根不夠,那就很難修了,因為這是臨終感應道交的一個關鍵點,我們看經文就可以了解。總之,只要諸位能把「藉假修真」、「真能破妄」這兩個思想弄清楚了,就能夠貫穿整部經的核心要義了。
壬二、下品中生
這下品生的都是造惡凡夫,我們先看第一段,這個人平常造了那些罪業:
【標名】佛告阿難及韋提希:下品中生者。
【正示:正明生因】或有眾生,毀犯五戒、八戒,及具足戒;如此愚人,偷僧祇物,盜現前僧物;不淨說法,無有慚愧。以諸惡業,而自莊嚴。如此罪人,以惡業故,應墮地獄。
我們看下品中生者平常的行為──這一類的眾生,毀犯五戒、八戒,及具足戒。古德解釋說,下品中生一定是佛弟子,曾經學過佛法,而且還經常親近三寶,否則不可能去受戒,這個人肯定是一個佛弟子。但是他受了戒之後,可能就懈怠了,沒有熏習佛法、沒有熏習戒法,所以毀破了在家的五戒、八戒,乃至於也毀破了出家比丘、比丘尼的具足戒。那麼這個愚痴顛倒的眾生,不但是破戒,還犯了佛法當中很重大的過失,就是「盜三寶物」。
盜三寶物的罪,為什麼那麼重呢?因為它是一個「清淨法財」,這是居士發心供養三寶,做清淨修行用的;其次,它「體通十方」,因為三寶物不屬於哪一個人,只要你來參加共修、參加打佛七你就可以受用,所以它的體性是屬十方的;你盜三寶物,就必須向十方僧結罪。
而這「盜三寶物」有兩部分:
第一個叫「盜僧祇物」:所謂「僧祇物」簡單說就是盜常住的物品。在戒律當中又分成兩類:一個是「常住常住物」,這包括整個寺廟的田園、房舍所有的不動產,都叫做「常住常住物」。第二個是「十方常住物」,這是寺廟當天拿出來給十方僧受用的飲食,任何一個出家人打板的時候進入大界,都可以受用,叫「十方常住物」。這兩個都叫「僧祇物」或叫做「常住物」。
第二個「盜現前僧物」:這是盜僧眾的物品。那麼現前僧物有兩類:第一個是「現前現前僧物」,是說施主發心,只供養某一個寺廟的僧眾,限定某一個寺廟受用的,叫做「現前現前僧物」。第二個是「十方現前物」,是說施主發心,並沒有限定某一個寺廟,是普徧供養十方僧眾;比方說在齋僧大會的時候,信徒拿去供養大眾師,就叫「十方現前物」。
而這個愚痴顛倒的眾生,他造下了重罪──盜三寶物,而且還「不淨說法」,為了名利而說法;那麼他造了以上的過失之後,更可怕的是這個人數數現行、都無慚愧。
對於「無有慚愧」,我們要解釋一下:通常我們判一個人「造業」的輕重,主要是在於有沒有慚愧心,如果這個人慚愧心不活動,在造之前、正在造時、造了之後,三個時段通通沒有慚愧心,那這個業就重了。
所謂「無有慚愧」有兩種情況:第一種是人起「邪知邪見」,完全不相信因果。第二種人是因為「懈怠放逸」,他剛開始也有慚愧心,長時間造作之後,就漸漸習慣了,但是他還是相信因果。所以這個地方應該屬於第二種人──不是邪知邪見的無慚無愧,而是懈怠放逸引生的無慚無愧。如果是邪知邪見的,那就不可能得救了;因為造五逆十惡還有救,毀謗正法就沒有救了。所以他是一時的懈怠放逸,產生無慚無愧;本來應該是用善業、波羅蜜來莊嚴內心,他卻以種種惡業來莊嚴內心。如此罪人,以惡業故,臨終的時候,應墮地獄。
這裡,我們看這個「下品中生」的人,他的行為裡有一句話很重要:「以諸惡業而自莊嚴」。<唯識學>上說,罪業有兩種:一種叫做「不增長業」,一種叫「增長業」。
一、不增長業:是說你受了戒之後,平常戒持得很好,但是在某一個時間、空間,遇到某一件事情,結果你造了一個重大的罪業,這叫一時的失念。而且你造了之後深感慚愧,在佛前發願「從今以後永不再做」,事實上你也沒有再造作了,這叫「斷相續心」。在生命當中就那麼一次,叫偶一為之,這種情況<唯識學>叫「不增長業」。它在臨命終不能產生引導的力量,因為這種業已經被你懺悔過、你也真實沒再造作。雖然這也是一種罪業,但是叫「不增長業」。
第二種是屬於「增長業」,也就是「數數現行」。你造了這個罪之後,一而再、再而三的去造作,那這個業不管是善業、或是惡業,對你臨終都有強大的主導力量,叫做「增長業」。
那我們看這個人「以諸惡業而自莊嚴」,說明這個人他造罪業,犯五戒、八戒、破具足戒,不是偶一為之的那種,而是經常造作,已經構成一種習慣性的行為,不是一時失念而已。那麼這個人造了增長業,以唯識的角度來說,對他的生命必定會產生強大的引導,所以這個人應當墮地獄。但是這個人有善根,雖然他今生因為煩惱的活動,造了罪業,但是他的善根─金剛種子並沒有失掉,臨命終時遇到善知識,生命產生很大的變化。
命欲終時,地獄眾火,一時俱至。遇善知識,以大慈悲,即為讚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,廣讚彼佛光明神力,亦讚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。此人聞已,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。地獄猛火,化為清涼風,吹諸天華,華上皆有化佛菩薩,迎接此人。
如此經常造作破戒、盜三寶物的眾生,他的身口意累積了這麼多沉重的罪業,所以臨命終時,整個地獄花報現前。
我們知道「三途」,有刀途、血途、跟火途。畜生道有被宰殺的痛苦,所以稱為「血途」;餓鬼道是「刀途」,總是害怕別人傷害他;地獄的特點就是火─「火途」,常為鑊湯爐炭等熱苦。所以他在臨命終時看到火馬、火牛等地獄相,雖然果報還沒有現前,但是花報已經現前,這是一個非常緊急的情況,即將墮到地獄去了。就在這個時候,他遇到具足大乘善根、淨土善根的善知識,以大慈悲心為他開導兩件事情:
第一、「讚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,廣讚彼佛光明神力」。
因為這個時候講道理也沒有用,所以直接把佛的功德表現出來──阿彌陀佛的十力。「十力」是指阿彌陀佛有十種智慧力。這個地方,我想應該是偏重在彌陀的第十八願─臨終的十念往生:『設我得佛,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,乃至十念,若不生者不取正覺。』把彌陀的慈悲本願開展出來。
並且『廣讚彼佛光明神力』,我們知道佛陀有八萬四千相,一一相中有八萬四千隨形好,一一好中有八萬四千光明;所謂八萬四千相好,我們也很難去想像那種相狀,但是光明是最容易去理解的,所以我們怎麼去觀想佛陀的存在?就用光明。你念這一句佛號就有光明,就觀想你進入光明當中,得到彌陀的加持攝受。這是讚歎佛力不可思議。
第二、「亦讚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」。
這「五分法身」─五種功德是所有佛弟子、大小乘共修的;「戒、定、慧」是約因地來說,是法身因;「解脫、解脫知見」是法身果。
首先看「戒法身」:簡稱為「戒身」。就是我們剛開始在持戒的時候,從持戒當中慢慢產生一種勝解力、誓願力,然後產生一種遠離過失的功德。如果你很自然就會遠離過失,那表示你的戒身成就了。其次「定法身」的成就,是你能經常保持專注,遠離種種的散亂跟掉舉。「慧法身」的成就,是遠離世間的愚痴顛倒。這戒、定、慧三身,是約因地的善根來說。「解脫法身」:是你身口意開始解脫一切的障礙;佛法所說的障礙,主要是包括煩惱障、業障和報障。「解脫知見法身」:解脫知見有兩層意思:一個人真實解脫之後,從「自受用」的角度來說,他自知解脫;如果他證得初果,一定知道自己已證得初果,不用佛陀來印證。從「他受用」的角度來說,他也可以廣設方便,引導他人趨向於解脫,他有方便力。
好比我們從經典可以了解六祖大師,他這個人沒有讀過書,但是開悟以後: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,這句話他講得出來。因為他證得那個「道」之後,他能夠藉由很多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,這叫解脫知見。也就是:他自己解脫之後,就容易產生靈感,會講一些話來引導別人,趨向於他所成就的功德;即便他沒有讀過書,也能夠用語言文字,巧妙地表現出來,這叫做「解脫知見」。當然有讀過書,文字表達上就會比較莊嚴一點,但是所講出來的道理都一樣。
這個地方是讚歎內心的善根──戒定慧的善根,還有解脫、解脫知見的功德不可思議,讚歎心力不可思議。
此臨命終人聽了之後,應該是聽聞之後還要受持,生起很深重的慚愧心,由這一念慚愧心,去憶念「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」五種的善根,以及憶念阿彌陀佛的功德,滅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。這時候,因為他心念的轉變──「心生則種種法生,心滅則種種法滅」,所以他的果報也跟著轉變。本來看到的地獄猛火,就化成了清涼風;這清涼風吹過來的時候,就落下了天上的妙華;華中有西方三聖──阿彌陀佛、觀世音菩薩、勢至菩薩,隨華而到,來迎接這個臨終之人。
這地方有講到一個觀念:生命的轉變,是來自於內心的轉變!
我們先談一談,一個人為什麼會造罪,根源在哪裡?有些人會說:因為他煩惱重──貪欲重、瞋心重、高慢心、忌妒心重,才會造罪。沒錯。那他為什麼起煩惱?<楞嚴經>說一個人會起煩惱、造罪,只有一個理由,就是他起了「攀緣心」──真如不守自性向外攀緣。
「攀緣心」,在<楞嚴經>講到兩個內涵:
第一個,是「業力」的問題。你一旦動攀緣心,一定會帶動生死業力。所以一個人攀緣心愈重,生死業力就愈重,他會循業發現。當你起攀緣心的時候,就會隨順你的業力──有些人你很喜歡、有些人你不喜歡。這跟過去的業力有關係,宿業所變現的景象你沒辦法改變。所以你一旦動攀緣心,一定會啟動你過去的業力,生命就變成二分法。如果你是安住在真如,生命就沒有好壞,它只是個影像而已。但是你開始仁者心動,這個世界就跟著動了,生死業力、宇宙萬法也就開始動了,生命就變成了二分法,有好的、有壞的──有些東西你會起貪欲去追求,有些東西你會起瞋心去排斥,這是業力的問題。
第二個,你會產生錯誤的「想像」。業力給你的種種景象跟感受,這是沒辦法改變的,但是你會生起顛倒想,認為應該去追求,這個對生命是好的。然後過去的宿業,一旦跟顛倒想結合起來,你就造罪了。
怎麼辦呢?<楞嚴經>是怎麼去對治攀緣心?<楞嚴經>是認為:業力所變現的這一部分,我們沒辦法改變;哪些人會對你比較好、哪些人會討厭你,這一部分你沒辦法改變。釋迦牟尼佛身為佛陀,祂也不可能事事如意;所以祂的家族要被滅亡的時候,佛陀也沒辦法改變,祂用神通力阻止琉璃王不要去殺害祂的家族,也沒有辦法,這是業力。
但是「佛為法王,於法自在」,祂不起顛倒想,所以我們的目的不是在消除業力這一塊,而是「消除你的顛倒想」。<楞嚴經>提出的方法,就是戒、定、慧三身,意思是說:當我們今天遇到人事的問題時,是先啟動「慧身」──不迷。你要先觀照這個景象是本來沒有的,「達妄本空,知真本有」;雖然這個人跟你講一些不好聽的話,但是這些都是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」。所以上等人直接從「不迷」下手,從生死業力中通過去,這個業就消了沒了。
但是,要像上等人不迷,不容易,完全靠智慧化解問題的人不多,那怎麼辦呢?「不取」。你要我不迷惑我做不到,我明明看他罵我是真的,那就不要取──不要住在上面。就算這個影像是真的,但我不住,即便你罵我是如此的真實、你傷害我也是如此的真實,我可以選擇不要把心住在上面,我可以去念佛、去想一些未來光明的事情。透過無住啟發「定身」──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。
如果你的智慧、禪定都薄弱;智慧的觀照也薄弱、禪定的安住力也薄弱,你又取著了,那麼最後的底線就是「戒身」了──不動,不要亂動!雖然我現在心裡很氣,但是我先不動,靠持戒的功德來收攝自己的煩惱。
所以<楞嚴經>是先啟動「慧身」─不迷,如果這個防線被破壞了,就用「定身」─不取;不取又被煩惱破壞了,就用「戒身」─不動。所以持戒是整個身口意的最低防線,如果連不動也被破壞了,那就失敗了!這是<楞嚴經>對治攀緣心的三道防線。
善根人直接從「不迷」下手,觀想這個東西是我過去欠你的,還你就算了;禪定的人是這個境我不住,就像有人罵佛陀,佛陀說你端東西給我吃,端不端你決定,吃不吃我決定,我可以不住、不取;第三個我要求自己不要亂動。<楞嚴經>就是以戒定慧三身,來對治攀緣心,所以我們開導臨終的人,只有一件事情,就是讓他向外攀緣的心──迴光返照。就做這件事情。讓他迴光返照──過去曾經在佛堂中,修習的戒定慧善根,還記得嗎?你在聽經的時候,聽聞阿彌陀佛的功德光明,還記得嗎?你只要讓他憶念佛陀、憶念自己的自性善根,他就有救了!
我們一再強調:一定要相信真實的善根,絕對可以消滅心中黑暗的罪業,你要相信!一個人這一生在人世間打滾了七、八十年,臨命終時大家都是百感交集,不好受。經歷了很多的人生恩怨,一路走來,心中所留下的痕跡,每個人都是心有千千結,那麼在臨命終這個緊急關頭之下,誰能夠提起正念,那就是往生的一個成敗關鍵。
你的信仰很重要。當你提起正念的時候,你要深信你心中的善根是真實的功德,你內心的菩提心、對阿彌陀佛信仰的願力,那種善根是真實的!你用真實的信心、真實的願力,去攀緣阿彌陀佛真實的功德,一定可以對治這一切虛妄的假相!
以佛法的角度來說,無論你怎麼樣攀緣,只要一念的迴光返照就夠了,這一念的迴光返照,就能夠消除百千萬億劫的攀緣。為甚麼?就好像千年暗室,只要找得到電燈,一瞬間它就亮了,不用等到千年才亮。那他憑甚麼臨終時,能夠把地獄的猛火,化成清涼風?憑的就是他臨終的──迴光返照,把心帶回家了。他以前是離家出走──「一念迷,生死浩然」;現在他遇到善知識的開導,迴光返照找到他心中的光明,把他真實的善根表現出來──「一念悟,輪迴頓息。」
這種傳承只有大乘佛法才有的─「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」。但是,如果你臨命終繼續向外攀緣,那就沒辦法了,臨終得救只有一種情況──迴光返照。用事相來說明:比方說你臨命終的時候,想起世間的一些恩恩怨怨,這時候你迴光返照──世間沒有對錯之分,這才對;如果你還有對錯概念,表示你沒有迴光返照,還是向外攀緣,那就沒辦法。依照<楞嚴經>的意思:只要向外攀緣,再大的善法都救不了你,都是生死之法,所以臨終的最高境界,就是「覓之了不可得」。世間的人會說:不錯喔!你一生做了很多善事,這是中等人。你還認為你做了很多善事,那你心還是向外攀緣善法。事實上,臨命終最好的憶念,就是憶念「真如」─何其自性本來清淨。第二個憶念你的「菩提心」,清淨心裡面有無量的戒定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五分法身。第三個憶念「彌陀的功德」。這樣你就成功了!
這個人就是因為臨終得到正確的憶念,所以能夠從地獄猛火,化成清涼風,從向外攀緣的心,而迴光返照正念真如、順從本願。我們看他最後的結果:
【捨報往生】如一念頃,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華之內。
這個人雖然今生造了很多罪業,但臨命終時,遇善知識的引導,把他過去的善根啟發出來,『如一念頃』很短的時間,便往生七寶池、八功德水的蓮華當中。
【華開遲疾】經於六劫,蓮華乃敷。
那麼,在蓮華當中待了多久?待了六劫的時間。當然這個時候他見不到阿彌陀佛,但是他在極樂世界裡面,每天懺悔業障、積集資糧,他的身心是安樂的。經典上說:即便他不能夠離開蓮華,在蓮華當中,也是無有眾苦、但受諸樂。
【華開得益】觀世音、大勢至,以梵音聲,安慰彼人,為說大乘甚深經典;聞此法已,應時即發無上道心。
【總結】是名下品中生者。
經過六劫,蓮華才開;蓮華開了之後,他還是沒有見到阿彌陀佛,是見到觀世音菩薩、大勢至菩薩,以清淨的法音來安慰這個人,鼓勵他說:你雖然曾經造了罪業,但是你已如法懺悔了──懺悔則清淨、懺悔則安樂;並為他說大乘甚深經典。
「大乘甚深經典」主要是開示「諸法從本來,常自寂滅相。」一切法本來是沒有的──沒有煩惱、沒有罪業、沒有生死,都是我們一念的妄動,才有這些如夢如幻的現象產生,現在迴光返照,就像一個人從夢中醒過來,當然是覓之了不可得,也就是開顯大乘「無生」的道理。這個人聽了起大歡喜,即發無上菩提心,這是下品中生者。
下品中生的人,可以說是一個標準的佛弟子,智者大師對於下品中生的人,總結四個字:是「善惡交雜」之人。是說這個人有善根,要不然也不可能遇到三寶、發心去受戒,不能否定他有善根。第二個「惡」,這個人肯定煩惱粗重,經不起誘惑才犯戒、破戒,但是他在臨終的時候,遇到善知識的開導,把他的善根啟發出來,所以產生這麼大的反轉。
不過,這個地方有人提問說:為什麼他到極樂世界才發無上菩提心,不是說三輩往生都要發菩提心嗎?古德解釋說:這個人過去生中,應該已發過菩提心,或者今生也發過菩提心,後來一時忘失了,所以到了極樂世界,經觀世音菩薩、大勢至菩薩開導之後,再重發菩提心。因為菩提心的善根是不會失掉的,只是一時的忘失,所以叫「重發」。
這是講到「下品中生」,一個善惡交雜的佛弟子,他的往生情況。
壬三、下品下生
【標名】佛告阿難及韋提希:下品下生者。
【正示:正明生因】或有眾生,作不善業;五逆、十惡,具諸不善。如此愚人,以惡業故,應墮惡道,經歷多劫,受苦無窮。
那麼下品下生的人,他作不善業,有很多的重大過失,比方說「五逆十惡」──「五逆」:在整個有為的造罪裡面是最重的,就差沒有「毀謗正法」而已,就是殺父、殺母、殺阿羅漢、出佛身血、破合和僧;「十惡業」是身三、口四、意三,他不但是造重大的五逆十惡罪,乃至於具諸不善,有很多身口意的過失。那麼這個愚痴顛倒的眾生,以罪業之故,應墮惡道,經歷多生多劫無間地獄的痛苦。<楞嚴經>說:造五逆的重罪是要墮無間地獄的。
關於「無間地獄」我們解釋一下:無間地獄又叫「阿鼻地獄」,是說這個人造的罪業太深了,在所有地獄裡面是最重大的。為什麼叫『無間』呢?它有五種的無間:
第一個、趣果無間。就是這個重大罪業的人,臨終的時候沒有經過中陰身。世界上有兩種人死的時候,不用經過中陰身:第一個大善之人,他的善根很快成熟,臨終的時候正念又很清楚,來生要去哪裡也很明確,所以不需要經過中陰身,直接從臨終的正念往生到極樂世界去了;大善之人沒有經過中陰身的停留。第二種人是大惡之人,他是臨終的時候直墮阿鼻地獄,沒有經過中陰身。那麼一般人,他的中陰身是七天一死,七七四十九最多四十九天一定要投胎。那麼墮無間地獄的人,他趣向果報是瞬間的。
第二個、身形無間。這是說地獄眾生之身形與地獄之大小相同而無間隙;地獄有多大,你身形就多大;每一個人都是這樣的感覺,身形無間。
第三個、受苦無間。所受的痛苦沒有休息的;其他的地獄受完苦,有暫時的休息,這個無間地獄,從白天到晚上從來沒有休息,它的痛苦是相續的。
第四個、命根無間。這個人一天當中萬死萬生,死了之後一陣清涼風吹過來,他又醒過來;醒過來繼續受刑,那麼折磨到死,之後又醒過來,所以他的命根無間。
第五個、經劫無間。他經歷的時間也是沒有間斷,這個地獄已經結束了,還要轉生到其他地獄去。
雖然這個人造了五逆罪,當然是要墮入無間地獄,但是這個人有善根,所以臨終的時候產生了很大的變化,我們看第二段:
如此愚人,臨命終時,遇善知識,種種安慰,為說妙法,教令念佛,彼人苦逼,不遑念佛。善友告言:「汝若不能念彼佛者,應稱無量壽佛。」如是至心,令聲不絕,具足十念,稱『南無阿彌陀佛』;稱佛名故,於念念中,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。
像這樣造五逆十惡的痴人,臨命終的時候,這個人也是有福報力,遇到了大乘的善知識,為他宣說三件事情:
第一個「種種安慰」,善知識先安慰這個人。因為這個人造了罪業,臨終肯定會躁動不安,非常的恐怖、不安。那麼他是怎麼安慰呢?古德解釋說:應該是開導他──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議。雖然造惡業,但是真如本性並沒有失掉,引導他去憶念真如─「何其自性本自清淨」,先把他的心安定下來。
第二個「為說妙法」,這個「妙法」是讚歎阿彌陀佛的功德力不可思議。看後面的經文,應該是讚歎──名號功德不可思議。憶念一句佛號,就能夠總持阿彌陀佛所有的功德,名以召德。
第三個要他實際付出行動,趕快憶念佛陀─「教令念佛」。
此時,這個人為痛苦所逼迫,罪業已經起現行,來不及憶念佛陀了;善知識告訴他說:如果你不能憶念佛的功德、不能憶念佛的光明,沒關係,你就稱念佛號。這個臨命終人,在緊急情況,至誠懇切的稱念佛號,念念相續,具足十念,稱『南無阿彌陀佛』。「南無」就是「歸依」,那麼在稱念佛名的過程當中,念念消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。
這個地方,生命的反轉是來自於臨終善知識的開導。對於臨終的開導,我們也跟大家說明一下。那麼臨終開導,講得最完整的就是印光大師,他提出「臨終三要」:
首先,我們到臨終者的面前,第一件事情「善巧開導安慰,令生正信」。你最好對這個亡者要有所了解,一般來說,一定要他厭離娑婆、欣求極樂,尤其是厭離娑婆更難,因為他在娑婆世界待太久了。
如果說這個人是福報很大的人,今生快樂的時間多、痛苦的時間少,那麼他臨終一定會貪戀娑婆,這時候你用「無常觀」來對治,無常觀是專門對治這些福報大的人──人世間本來就是暫時的、緣生緣滅的,沒有一個人可以長久的,你現在因緣結束了,不要老是活在過去,你要往前看,要活在未來,來生去哪裡比較重要,不能再回憶了,要趕緊往前走!所以要是遇到福報大的人,他肯定是捨不得放下今生,必須用無常觀破他的執著。
但相反的,如果這個人一生當中,身體也病痛、子女也不孝,受諸痛苦,他今生的痛苦吃得很多,那不要用無常觀了,直接用「苦諦觀」;跟他說:你今生吃了這麼多苦,來生還要走一次嗎?直接用苦諦觀來開導他,讓他往前走。
如果這個人他今生有重大的罪業,那只有一個方法,先講「無生」──觀業性本空。我們看善知識的開導,遇到罪重的人都是先開導無生觀:「罪從心起將心懺,心若滅時罪亦亡」。罪業也是因緣所生法,你要先把罪業放下,到極樂世界再去處理,這個時候不能再憶念罪業了,應該憶念真如本性,先把生命歸零,今生做對做錯都要放下,先找到你的家。讓他安住在一念清淨本性,這是針對臨終造罪很重的人。總而言之,你要善巧開導安慰,讓他對極樂世界提起信願。
第二個,「大家換班念佛,以助淨念」。以印光大師的意思分成三班,一班念兩個小時換班,斷氣後開始算起念八個小時。
第三個,「切忌戒搬動哭泣,以防誤事」。臨命終的人,是在床上往生也好、在椅子上往生也好,他是甚麼樣的姿勢,你都不要去動他。不要說要把他弄好看一點,不要這樣,你多事,因為你一搬動,對他來說會產生干擾。所以不要去搬動、也不要在他面前哭泣,免得破壞他的正念跟善根。臨終的人最怕起攀緣心,<楞嚴經>說:一念動,無量無邊的生死等著你!他好不容易把心調整到最好的狀態,已經給他善巧開導、佛號也相應了,這個時候他剛進入彌陀的光明,如果你在他面前哭泣,5 死_又讓他從佛號裡面出來,就開始仁者心動,那前面的開示通通白費了。所以你要哭泣就到隔壁去,不能在他面前哭泣。
我們來回憶一下,前面的第四十頁第四行,說:這個人臨命終的時候,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蓮華中。後面都有講到「一念頃、一瞬間」,就是說臨終的正念,必須有兩個條件才能夠成就往生:第一個「無間念」─相續,中間不能有妄想插進來。第二個「無後念」,臨終一念,驀直而去,永無後念。換句話說:這個正念,要一直相續到往生才可以,中間不能有人來破壞他的正念,否則就前功盡棄了。必須是無間念、無後念,這是往生的兩個重要條件。
看最後一段,往生之後的情況:
【捨報往生】命終之時,見金蓮華,猶如日輪,住其人前;如一念頃,即得往生極樂世界。
這個臨命終人,他在臨終的時候,應該是地獄之火也現前了,這個時候遇到善知識的開導,開始迴光返照──憶念真如本性、憶念阿彌陀佛的聖號,心中的正念現前,整個攀緣心通通放下,不動了。一方面消除重罪,一方面見到了彌陀的功德現前,他見到金蓮華,就像太陽一樣大,安住在這個人的面前,很清楚分明的現前;這時候,於一念頃就往生到極樂世界。
【華開遲疾】於蓮華中,滿十二大劫,蓮華方開。
往生到極樂世界,先待在蓮華當中滿十二大劫,蓮華才開。這個時間也不算短,但是在極樂世界的蓮華中,沒有生老病死的折磨,身心安樂,就在那個地方修學佛法。
【華開得益】觀世音、大勢至,以大悲音聲,為其廣說諸法實相,除滅罪法。聞已,歡喜,應時即發菩提之心。
【總結】是名下品下生者。是名下輩生想,名第十六觀。
滿十二大劫,蓮華開了之後,觀世音菩薩、大勢至菩薩,以大悲音聲來開導諸法實相。所謂諸法的真實相,就是「我空法空」的真如理,以無生的智慧觀察業性本空,來滅除他的生死重罪。這個人聽了之後,起大歡喜;就是這個人業障已經消除了,所以會法喜;即發無上菩提心,是名下品下生者。總結:這是下三品往生,第十六觀。
下品下生者,以世間的標準,算是一個最大的惡人,造了五逆十惡罪。我看古德的註解上說:大乘經典有很多不思議的境界,但是讀完大乘經典,最讓你感到震撼的是<觀經>的「下品下生」。他不是覺得不思議,而是覺得很震撼,這個人造了這麼重大的五逆十惡,竟然臨終一念迴光返照─正念真如、憶念佛號,就往生到極樂世界去。以十法界來說,這個人等於是從最底層的地獄法界,直趣到佛法界。因為往生到極樂世界等於是成佛,你永遠不退轉,只有一個方向,就是成佛而已,不可能再墮落到凡夫,也不可能墮到二乘。所以觀經的下品下生,等於是從地獄法界,直接把他拉到佛法界去,令人不可思議。那麼這當中是甚麼理由呢?我們等下一堂課,再把它說明清楚。
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
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
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
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