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vailable Platforms
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》7
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》導讀
講述者: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
上淨下界法師
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,皆可免費下載
但不得擅自加註、修改、增刪、販售
編輯/出版:淨願蘭若 / 釋心賢
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》導讀 (第7 卷/共20 卷)
本經的修學有兩個重點:
第一個,是一種「善業力」的修學。想要往生淨土的人,我們的身口意要具足善業,這個善業包括了人天的世間善業,也包括出世間種種波羅蜜的善業。本經所講的淨業三福,統攝世間的一切善法和出世間的波羅蜜,都包含在裡面。因此,所謂的「積集善業」,其實也包括了聖道門,因為聖道門的修行,也是需要懺悔業障、積集資糧。
但是聖道門在修習善業的時候,他心中的希望跟凡夫的希望並不一樣。一個聖道的修學者,積集善業是為了來生受用的。因為你想要成就聖道、想追求增上生,就一定要得到人身的果報,六道當中,只有人道好修行,所以他積集善業,並發願來世繼續作人,他的善業就叫做「資糧」-來生受用的資糧。要是你來生變成一隻狗,你就不能修行了。所以你一定要有善業,否則一旦變成畜牲道,五蘊果報體就會把你的善根給蒙蔽了,所以修學聖道的人,必須把善業迴向到來生-善得人身,並且要六根具足,得到一個完美的人身果報。
但是修學淨土宗,我們的來生是到淨土去,那為什麼還要修善業呢?淨土宗的善業不是來生來受用的,是今生受用的,是「願我臨終無障礙」,這一點非常重要!我們必須為臨命終創造一個往生的條件,就是在沒有病痛的干擾、沒有躁動的心情情況之下,提起正念,念佛往生!
因此,印光大師警告所有修淨土宗的人,你千萬不能殺生,因為殺生會跟眾生結下太多惡因緣,臨終時身體病痛躁動不安、冤親債主干擾你,你就很難提起正念。所以一定要為我們的臨命終做好準備──廣結善緣,積集善業;使令我們的身心,在一種安穩的情況之下往生淨土。這是淨土宗的第一個要求:成就「善業力」。
第二個,最為重要的就是成就「正念力」,臨命終憶佛、念佛的正念力。關於這個正念力,本經不是強調「持名」,當然最後也是會歸到佛號,但是的下手處是從「觀想」,從觀想中來啟發內心的「善根」,然後從這個善根再提起「佛號」;它是先觀想,再持名,本經的結構就是這樣。
那麼「觀想」,怎麼作觀呢?智者大師有一首偈頌,可以統攝本經觀想的道理,他說:『法界圓融體,作我一念心,故我念佛心,全體是法界。』這句話在智者大師的《觀經疏》裡非常重要!他一再的提到這句話。這句話,我們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:
第一個,是講到修觀之前,我們的心云何應住?以何為住?「法界圓融體,作我一念心。」事實上,這句話通於聖道門的所有止觀。我們修習止觀,心是以什麼為住呢?就是以我們這一念的清淨心為住。修止觀的人,絕對不能向外攀緣,只要你向外攀緣,魔王就有機可乘了。因為攀緣心會帶動你的煩惱,同時也會帶動生死的業力!
因此,我們必須知道,我們所出現的落日觀、水觀、瑠璃地觀、寶樹觀、蓮華觀…都是在心中出現的,跟外境沒有關係。我們在修觀想之前,剛開始先迴光返照、正念真如,依止一念清淨心而住;安住一念心性──不迷、不取、不動。這個是你在修觀之前,應先作的心理調整,一定要先把心帶回家。也就是說:即便你剛開始起觀,可能有相片讓你看,但是你也要懂得回歸心性,因為所有的相,都是「心」所顯現出來的,你不能心去攀緣外境,這是很危險的!總之,我們在修觀之前,一定是向內安住,這是第一點──「法界圓融體,作我一念心」,法法會歸到一念心性,先安住下來。
第二個,開始起觀了:「故我念佛心,全體是法界」。
其次,當你起觀時,你要注意的就是「藉相修心」。本經的整個思想就是在修我們這一念的善根,但是必須要藉相;不是藉眾生相,而是藉佛的莊嚴相,從佛的莊嚴相當中,生起我們的波羅蜜的善根,生起一種往生的願望。本經就是藉極樂世界的種種依正莊嚴相,來顯現我內心的善根,所謂的──託彼依正顯我心性!
這裡,我們要注意兩個重點,本經的修觀:第一個「向內安住」,第二個「藉相修心」,這兩個思想你弄清楚了,整個十六觀經的方法,你就清楚了。
我們再看辛二的「水觀」。
前面的落日觀,主要的觀想是以光明相為主,此「光明」在祖師的開示中,說是一種智慧的表法。假藉光明的想像,慢慢培養我們心中般若的智慧觀照。不過我們要注意的是:本經的光明相,不是取正午的太陽那麼刺眼的光,而是一天當中,最柔和、最溫和的落日光,表示菩薩的智慧是中道的,是一種溫和的智慧,揀別不是二乘人這種對立的智慧。
那麼,這個智慧觀,觀想成功之後,再觀下一個「水觀」。當然水原本就是柔軟的,那我們怎麼從柔軟轉成一種清淨、堅定的願力?先看兩段經文:
【結前啟後】次作水想。
【總標地體】見水澄清,亦令明了,無分散意,既見水已,當起冰想,見冰映徹,
作瑠璃想,此想成已,見瑠璃地,內外映徹。
前面是取光明相,這地方的水觀,主要是一種清淨相,觀想水的清淨柔軟。
先看第一段:『心作水想』,內心當中生起水的觀想,當然我們可以在前面擺一盆水,來幫助你藉相修心,也是可以的。總而言之,不管外境有沒有擺水,重點是你心中要出現水的想像。怎麼想像呢?
一、見水澄清:這裡必須把水的兩種相狀觀想出來;第一個「澄」、第二個「清」。就是說:你所觀想的這個水,是沈靜不動的,不能觀想水一直在波動,不可以,因為它是一種寂靜的水。這個水是平靜而沒有波浪的。第二個,這個水要清徹見底,不能有一點雜質,是一種清徹而能夠見底的水。總之,這個水有兩個條件,第一個沈靜不動,第二個清徹見底。你心中要清楚分明的把這兩個相狀觀出來,而且是心無分散──相續地、清楚地在心中顯現。這是第一個『心作水想』。
二、再觀想水變成「冰」:水本來是寂靜、柔軟的,但是你要觀想這水慢慢、慢慢地堅定,而變成一種冰。當然冰也是寂靜、清徹的,但是它從柔軟的水,變成一種固態的冰,轉柔軟而為堅定,這是第二個。
三、變冰為「瑠璃」:這個結成的冰雖然堅定,但還是蠻脆弱的,所以把它變成不可破壞的瑠璃。「見冰映徹,作瑠璃想。」意思是說:這個冰內外非常的通明清徹,但是這個冰從柔軟而變成堅固,最後變成像瑠璃一樣不可破壞,最後轉瑠璃成大地。
我們剛開始可能只有觀一盆水,它的數量很有限,將眼前的水觀成冰,再將冰觀成瑠璃,最後還要把它放大遍滿法界,整個大地都是瑠璃──『此想成已,見瑠璃地,內外映徹』,你所見到的瑠璃地,也是內外映徹。
其實這個地方,主要是觀「大地」,而不是觀水。但必須引用水的特質,好比一個菩薩,剛開始是柔軟的慈悲心,慢慢地轉變成一種堅定的願力。所以本科的「水觀」,主要的目的不是在觀水,是透過觀水的過程,讓我們了解到菩薩的願力,是清淨沒有雜染的,也是堅定不動的,是這個意思。
瑠璃地觀想出來之後,我們再詳細觀察它有三種莊嚴。
其實這個「瑠璃地」是指極樂世界的大地,我們常說是「黃金鋪地」,其實黃金是指道路,是我們走路的道路,真正極樂世界的大地,整個結構就是瑠璃大地,後面經文會講到。這個瑠璃大地,從地下到地上,再到空中,有三種莊嚴。本經是由下往上講:
【地下莊嚴】「下有金剛七寶金幢,擎瑠璃地,其幢八方,八楞具足,一一方面,百寶所成,一一寶珠,有千光明,一一光明,八萬四千色,映瑠璃地,如億千日不可具見」
這個瑠璃地的下方,有一根金剛七寶所成的金剛幢。『擎瑠璃地』,「擎」是托舉起來的意思,從下面把瑠璃地撐托起來。這個『幢』是長什麼樣子呢?幢就像柱子一樣,但是它有八個面,『八楞具足』,八個面有八個角,每一面都是百寶所成,這百寶都是寶珠,每一個寶珠都放千種光明,每一個光明都放出八萬四千色。
這些光明和顏色是做什麼呢?『映瑠璃地』,千光萬色從下而上照耀整個瑠璃地,有無量的光明、無量的顏色。『如億千日不可具見』,就好像是億千個太陽般的光明,沒有辦法形容。
這一段的觀法,它是以瑠璃地為主軸,參雜著種種的光明、種種的顏色,從下面照耀著瑠璃地上,這也是極樂世界寶地的一種莊嚴。
【地上莊嚴】瑠璃地上,以黃金繩雜廁間錯,以七寶界分齊分明。
前面是講到瑠璃地下面的莊嚴情況。這裡是說明瑠璃地的地上,是以黃金為繩。這個「繩」,很多註解都沒有講清楚『繩』是什麼?但是善導大師講得很詳細:他說這個繩就是「道路」。極樂世界的大地,基本上是透明的瑠璃大地,大地上面有黃金鋪成的道路。這個道路是『雜廁間錯』,雜廁間錯就是「縱橫交錯」,有縱的公路,也有橫的公路,縱橫相互地交錯,而且是以七寶來作分界的。
『界』是什麼意思呢?是指我們道路兩邊有人行道,就是這個臺階,所以道路是黃金的,但是旁邊的臺階,是七寶所成的界限;道路左右的界限,因為是用七寶標明出來的,所以縱橫的道路邊界,更加的清楚分明。簡單說:它是黃金的道路,七寶的人行道,這是地上的莊嚴。
再看第三段空中的莊嚴,瑠璃地的上方有些什麼東西,看經文:
【空中莊嚴】一一寶中,有五百色光,其光如華,又似星月,懸處虛空,成光明臺,樓閣千萬,百寶合成,於臺兩邊,各有百億華幢,無量樂器,以為莊嚴。
在這個七寶的地界,就是我們一般說的,沒有人車走動的人行道上,每一寶珠都放出五百種的光明。我們看極樂世界的莊嚴,所顯示的數量都是一種表法,因此我們也不要太在乎它是五百、六百,總而言之它是無量的莊嚴。那麼,極樂世界七寶地所釋放出來的光明,呈現出兩種情況:
第一個、『其光如華』,這個光明變成像華,這個「華」是指蓮華。這是怎麼回事呢?因為它高掛在空中,又會放光,所以像是天上的星星,又像是天上的月亮,懸掛在空中,變成一種光明的蓮華臺。這個蓮華臺是怎麼來的?是光明變現出來的,光明顯現蓮華臺的相狀出來,這是第一點。
第二個、它現出樓閣的相狀『樓閣千萬,百寶合成』。極樂世界的七寶地,它現出光明,這個光明變成一個蓮華臺。再變成種種樓閣,有千萬種的樓閣,這些樓閣也是百寶所成的。『於臺兩邊,各有百億華幢,無量樂器,以為莊嚴。』前面說的蓮華光明臺,它的兩邊有百億種蓮華所成的寶幢。寶幢四周有無量的樂器圍繞著,以莊嚴樓閣。
關於「樓閣」我們說明一下:極樂世界的樓閣有兩種功能,<阿彌陀經>、<無量壽經>,都有講到這個意思。
第一個、是「居住」的樓閣。我們剛開始到極樂世界,是在哪裡受生?是在蓮華當中。那要看你的品位,如果你的品位高,離開蓮華的時間就愈快,品位愈低你待在蓮華的時間就愈長。總之,你因緣成熟了,華開見佛悟無生,然後就離開蓮華了。如果你的善業力比較薄弱,那你就住在地上的樓閣;如果你福業力強,前面的道前基礎善業力強,你就住在樹上的樓閣。我們今天會講到樹上的華果當中,有很多的樓閣,是天人住的地方,這是第一種是住處的樓閣。
第二個、是「聽法」的樓閣:這是聽聞佛陀說法,或者你自己修行用功的樓閣。
這個地方所說的『樓閣千萬,百寶所成』,是指光明化現的樓閣。在極樂世界,你聽聞阿彌陀佛說法,可能是坐在空中的蓮華臺,或者坐在空中的樓閣,這個樓閣是懸空的,所以古人畫的極樂世界莊嚴圖,它的樓閣有一種是從地上畫上去的,有一種樓閣是懸空的,旁邊有很多蓮華臺。當然極樂世界的蓮華池也有蓮華,但它的蓮華是懸空的,又像天上的星星、又像天上的月亮懸掛在空中,這個蓮華是光明變現出來的蓮華,是讓你聽法、打坐、休息用的,這是極樂世界地上的莊嚴。
【風樂說法】八種清風,從光明出,鼓此樂器,演說苦,空,無常,無我之音。
我們在這種光明變現的樓閣安住,聽聞阿彌陀佛說法,或者在那個地方修習止觀。這個時候「八種清風」,八種就是它的方向,從四面八方吹來種種清涼的微風。那麼,風從什麼地方來呢?從前面的光明中出來的。
我們看極樂世界的「光明」,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,很多東西都從光明出來,包括七寶、樓閣、蓮華座,也包括了清風,都是從光明變現出來的。這個清風是什麼呢?鼓動前面所說的空中的種種樂器,演說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之法。就是說:那些空中的樂器,會自然響起,詮釋諸行無常、諸法無我、涅槃寂靜的道理。
【總結觀名】是為水想,名第二觀。
這是第二觀,智者大師把它判作「水觀」,其實它的目的,是要成就「大地觀」。我們如果比照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,尤其《阿彌陀經》說到地上的莊嚴-依報莊嚴,我們可以把它會歸成三個特點:
第一個、蕅益大師提出說:極樂世界的依報五塵,它是「勝妙五塵」-殊勝微妙的五塵。也就是說極樂世界的五塵,跟我們娑婆世界的五塵有什麼不同呢?它是「互含互攝」。就像本經所說的,光明中含攝著寶物,寶物中又含攝著種種音樂…當然這當中也省略了很多,好比它的觸塵,極樂世界的寶物都是柔軟的;甚至於這些寶物,會釋放出種種的香氣。總之,極樂世界的五塵,你隨舉一塵,則是涵蓋其他四塵──互含互攝。
雖然娑婆世界的五塵,你說那些寶物也很莊嚴,但是你看過七寶放出香氣嗎?不可能!七寶的顏色很莊嚴,它會放光嗎?也不可能!娑婆世界的寶物是反射光明,本身不能放光的。
所以極樂世界的五塵莊嚴是全面的,不像娑婆世界的五塵那麼狹隘。當然這跟因地發心也有關係,因為娑婆世界的莊嚴是「業感緣起」──因地依止一個善心、修一個善業,所以得果報時,這個業是單方面的。而極樂世界是三世諸佛,在因地時依止菩提心、空正見,所以它的功德是互含互攝的。
第二個、極樂世界的五塵莊嚴是「隨心自在」的。比方說:你跟某人同時往生到極樂世界,你看到的莊嚴跟他看到的莊嚴,完全不同──因為它隨心變化,隨心自在,會隨順你的心意而產生變化,有自在力。
你在娑婆世界買一條項鍊、一個寶物,看久了你就常者生厭,覺得沒什麼意思了。但是極樂世界的寶物,它可以作各種變化,你今天的心情想看什麼顏色,它就變成什麼顏色;你現在什麼心情,想看到什麼光明,它就變什麼光明,它有自在力!所以蕅益大師說,往生到極樂世界,就等於往生到十方諸佛的大般涅槃,因為它「常、樂、我、淨」,特別是這個『我』,就是指「自在」。又好比極樂世界的八功德水,也會隨你的身體狀態、心情,調整裡面的溫度、顏色、光明等等,所以我們研究極樂世界的莊嚴,要知道它的莊嚴是全面性的,而且是隨心自在的。
第三個最重要,極樂世界的莊嚴有「聖道的功德」──會說法。
娑婆世界寶物的莊嚴,我們看到之後會生起貪念,貪念生起之後就起煩惱,就造罪、墮落了。極樂世界的莊嚴,能演說大、小乘的佛法,所以我們說圓證三不退,主要是說極樂世界的種種光明、種種顏色,我們接觸之後,能產生堅定的善根,因為它有「說法」的力量。我們在研究極樂世界莊嚴時,這地方要把它揀別出來,它跟娑婆世界的業感緣起是不一樣的。
再看下一段「地觀」,第三觀跟第二觀是相關連的,這裡將前面水觀的瑠璃地,做一個總結:
【正示觀法┄漸想】此想成時,一一觀之,極令了了,閉目開目,不令散失,唯除食時,恆憶此事,如此想者,名為麤見極樂國地。
這是把前面水的柔軟、清淨跟不動,慢慢變成堅定的大地。
這裡,我們把它做一個功德的會歸。就是我們在修觀的時候,有二種成就:一種是「漸想」的成就,一種是「實觀」的成就。也就是我們前面說的「假想觀」和「如實觀」。先看假想觀──『此想成時』:
這個『想』是從「水觀」變成「大地」,觀成之後,再一一的觀想,這一一的觀想就是依照前面的次第,先觀柔軟清淨的水、變成冰、再變成瑠璃、最後變成堅固的大地,然後擴大遍滿法界。
那麼,你必須要一一的、有次第的,由粗到細慢慢地讓心中了了分明的顯現出來,乃至閉目、開目都能夠使令這個相狀憶念不失,唯除吃飯的時候。其實,吃飯最難修行,因為肚子在消化東西,你就很難專注(應該也要說唯除睡覺),其他時間『恆憶其事,如此想者,名為麤見極樂國土』。所謂『麤』是很粗淺的跟極樂世界相見。不過這個『見』,本經的意思不是用眼睛去見,而是用你的「心」去跟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,有少分的相應叫做「見」。
【實觀】若得三昧,見彼國地了了分明,不可具說。
【總結觀名】是為地想,名第三觀。
如果你是從「假想觀」到最後成就念佛三昧,在三昧當中見到極樂國土,那就不可思議了。我們先簡單說明一下:智者大師說「假想觀」跟「如實觀」的差別在哪裡?
「假想觀」是片段的,好比我們要先看到水、然後再轉成冰、然後變成瑠璃、之後再變成大地。你在作觀的時候,必須一個、一個…有次第的把它觀想出來,如果我們是這種次第的觀法,那表示我們現在還是在假想觀。
如果你觀極樂世界的莊嚴,是「一時頓現,互含互攝」,你都不需要依次第,一坐下來,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,一下子就顯現出來,那你就是成就念佛三昧了。換句話說,你不用從頭開始觀,你一坐下來、眼睛一閉,極樂世界的瑠璃大地、地下的光明地、地上的莊嚴、空中的種種蓮華臺寶閣,一時頓現,那你是成就念佛三昧。
所以說:「假想觀」是次第的顯現,「如實觀」是一時的頓現,差別在這個地方。
【結益勸修】佛告阿難,汝持佛語,為未來世一切大眾欲脫苦者,說是觀地法,若觀是地者,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,捨身他世,必生淨國,心得無疑。
事實上這地方,包括了前面的落日觀,也包括水觀、大地觀,過了第三觀之後。佛陀告訴阿難:你要能夠受持佛陀以上的開示,做什麼呢?未來世一切苦惱的凡夫眾生,心中有無量的煩惱罪業,招感各式各樣痛苦的果報,如果想要脫離種種煩惱障、業障、報障,就為他說這個觀地之法。能夠如實觀察極樂世界大地的清淨光明,就能夠滅除八十億劫的生死之罪!
這地方的「生死之罪」是指什麼呢?也就是指「生死重罪」!這是我們平常很難懺悔清淨的。智者大師說,這不是一般的罪,是說五逆、謗法…這種特別重的罪。就是你這個罪很難透過事相懺悔清淨,必須透過這種觀想來懺罪。
『捨身他世必生極樂國土,心得無疑。』這個時候,你能夠堅定大乘的信心和大乘的願力;不但能夠滅惡,還能夠增長你的善根。當然,大乘最重要的善根,就是信心和願望;當你死了,來生決定往生到極樂世界的清淨國土,對此你要深信不疑!
【辨觀邪正】作是觀者,名為正觀,若他觀者,名為邪觀。
你能夠照著經文所說的次第,一個一個來觀,那表示你尊重佛陀的傳承,就是『正觀』;如果你是自己胡思亂想,和經文不合者,就叫做『邪觀』,那就達不到滅惡生善的效果了。
本經的修學目的,前面有說過我們為什麼要作觀想呢?
第一個淨除罪障、第二個生諸佛前。
當然,消除業障有很多種方法,可以拜八十八佛、拜大悲懺,用你的心力起慚愧心來拜佛也是可以啊!但是智者大師在《觀經疏》中說:《阿彌陀經》和《無量壽經》的持名法門,能夠滅除種種罪業,但是不能滅五逆謗法之罪,必須要靠觀想,因為觀想和佛陀的功德是直接接觸的,這個相狀是佛陀開示的──「開方便門,示真實相」,它不是一般的相狀,而是佛陀金口宣說出來的。
我們要知道:什麼是自力法門?什麼是他力法門?如果你是按照佛陀的開示,一步一步的觀進去,你已經與十方諸佛,乃至與阿彌陀佛本願的功德相應了──「即眾生心,投佛覺海」。
在大乘經典上說,佛陀的功德,乃至佛陀的相好,當你見到、聽到之後,絕對不會空過。佛陀的功德你可能見不到,但是只要你能見到,絕對不會讓你白白空過。我們講一個小故事來做說明,這是講到婆羅門見佛的因緣:
有一天,佛陀帶著僧團要到舍衛國去說法,當他要進入舍衛國之前,五百個天人就事先化成清潔工人到舍衛國去,把所有的髒東西全部清乾淨,也就是天人化成清道夫,把街道的垃圾全部清理乾淨,迎接佛陀的到來。當時那些國王、大臣、居士也到路上去迎接佛陀,佛陀就帶著諸比丘,很莊嚴的、安詳的,慢慢的走入舍衛國。
這時候有一個婆羅門,他本來信奉外道的,他看到佛陀的相好之後,就突然講一個偈頌說:「見佛心踴躍」,我看到佛陀就心生歡喜;「憂者皆消除」,所有的煩惱都消滅了;「永度生死海」,因為見佛的關係,不但是滅業障而且還能夠了脫生死;「稽首禮大安」,我很至誠的頂禮佛陀。
講完之後向佛陀拜下去,這時候因為很虔誠,讚美佛陀又禮拜佛陀,佛陀就從口中放出五色的光明,繞他的身體三匝,然後光又回到佛陀白毫裡。就在佛陀放光的當下,這些三惡道的眾生,比方說,畜生道的眾生,當下就解脫了;諸天的天人看到佛陀這種光明,也都發了菩提心了…這時候,佛陀就走到婆羅門的面前,為他授記說:你因為讚美佛陀、頂禮佛陀的因緣,在未來三十小劫當中,不受三惡道的痛苦,往返天上人間,得到人身的果報時,因為這樣的善根而成就辟支佛。所以經典上說:我們跟佛陀的功德接觸,是「見聞不空過」,這是怎麼回事呢?我們再解釋一下:
蕅益大師說:我們能夠跟佛的功德接觸,這叫做「不思議的熏習」。
在修行當中,必須經常跟佛陀功德接觸的,有兩個宗派:第一個是「密宗」,修密宗的人,通常要觀唐卡、觀上師的莊嚴相、觀「紇哩」種子字。第二個是「淨土宗」了,它把佛的功德,直接引到我們的心中來──『如染香人身有香氣,是則名曰香光莊嚴。』所以淨土宗跟密宗,都很重視這種清淨法的熏習。
意思就是說:雖然我是一個業障凡夫,但是我可以修歸依,我把佛的功德,引到我的身口意,當它在我心中運轉時,即能產生滅惡生善的效果。但是有一個條件:你想要把佛陀的功德引到你的心中,就必須要尊重傳承,有它修習的次第,必須依照這個次第去做,因為:只有佛陀能夠宣揚佛陀的功德!
好比《阿彌陀經》為什麼無問自說?蕅益大師說,因為沒有人有資格問!佛的功德只有佛陀知道,誰有資格問佛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?誰有資格問呢?因為沒有人知道,就沒有人有資格問,所以佛陀只好無問自說。
諸位你可以看看,只要是修行的道理,一個凡夫要修什麼樣的法門?如何慢慢的滅惡生善?講這些修行道理,不一定是佛陀;舍利弗尊者講了幾句、須菩提講了幾句、文殊菩薩也講幾句…佛陀都說「如是如是」,佛陀可以為他們印證所講的道理。但是講到極樂世界、講到佛陀的功德相,沒有一個人有講話餘地!因為這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。你沒有曾經擁有過,你有資格開方便門、示真實相嗎?
因此你看《阿彌陀經》以及本經,從頭到尾只有佛陀宣說,沒有人敢講半句話,因為只有佛陀徹證諸法實相,才可以從空出假,開方便門、示真實相,引導眾生慢慢的進入到祂的領域去,連等覺菩薩都沒有資格去宣揚佛的莊嚴。所以一旦是讚美佛陀莊嚴的經典,沒有一個人講話,都是靜靜的聽,因為只有佛陀有資格開方便門。
『作是觀者名為正觀,若他觀者名為邪觀。』意思是說,你想要達到這種功德莊嚴,就必須遵從佛陀教導的次第,不能有任何差錯,而這個次第也只有佛陀可以施設。
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
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
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
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