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界法師 楞嚴經 第127集 淨土教觀學苑

2022-04-14
44:55
comments
No Rating
#佛教#佛曲#佛經#佛號#師父#故事#法師#淨土#誦經

Available Platforms

iconiconicon

Description

第127《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十》

第127.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十。明行陰境:別明發相十種幽隱妄想。

第七種:計八無相。經文:
又三摩中諸善男子,堅凝正心,魔不得便。窮生類本,觀彼幽清常擾動元。於先除滅色受想中生計度者,是人墜入死後無相,發心顛倒。
見其色滅,形無所因;觀其想滅,心無所繫;知其受滅,無復連綴。陰性銷散,縱有生理,而無受想,與草木同。此質現前猶不可得,死後云何更有諸相?因之勘校,死後相無,如是循環,有八無相。從此或計涅槃因果一切皆空,徒有名字,究竟斷滅。
由此計度,死後無故,墮落外道,惑菩提性。是則名為第七外道,立五陰中死後無相,心顛倒論。

第八種:計八俱非。經文:
又三摩中諸善男子,堅凝正心,魔不得便。窮生類本,觀彼幽清常擾動元,於行存中,兼受想滅,雙計有無,自體相破,是人墜入死後俱非,起顛倒論。
色受想中,見有非有;行遷流內,觀無不無。如是循環,窮盡陰界,八俱非相,隨得一緣,皆言死後有相無相。又計諸行,性遷訛故,心發通悟,有無俱非,虛實失措。
由此計度,死後俱非,後際昏瞢,無可道故,墮落外道,惑菩提性。是則名為第八外道,立五陰中死後俱非,心顛倒論。

第九種:計七斷滅。經文:
又三摩中諸善男子,堅凝正心,魔不得便。窮生類本,觀彼幽清常擾動元,於後後無,生計度者,是人墜入七斷滅論。
或計身滅,或欲盡滅,或苦盡滅,或極樂滅,或極捨滅。如是循環,窮盡七際,現前消滅,滅已無復。
由此計度,死後斷滅,墮落外道,惑菩提性。是則名為第九外道,立五陰中死後斷滅,心顛倒論。

第十種:計五現涅槃。經文:
又三摩中諸善男子,堅凝正心,魔不得便。窮生類本,觀彼幽清常擾動元,於後後有生計度者,是人墜入五涅槃論。
或以欲界,為正轉依,觀見圓明,生愛慕故。或以初禪,性無憂故;或以二禪,心無苦故;或以三禪,極悅隨故;或以四禪,苦樂二亡,不受輪迴,生滅性故。迷有漏天,作無為解;五處安隱,為勝淨依;如是循環,五處究竟。
由此計度,五現涅槃,墮落外道,惑菩提性。是則名為第十外道,立五陰中五現涅槃,心顛倒論。

結過勸示。經文:
阿難!如是十種禪那狂解,皆是行陰用心交互,故現斯悟。眾生頑迷,不自忖量,逢此現前,以迷為解,自言登聖,大妄語成,墮無間獄。汝等必須將如來語,於我滅後傳示末法,遍令眾生覺了斯義,無令心魔自起深孽,保持覆護,消息邪見。教其身心開覺真義,於無上道,不遭枝歧。勿令心祈得少為足,作大覺王,清淨標指。

明識陰境:結前行陰盡相。經文:
阿難!彼善男子修三摩地行陰盡者,諸世間性,幽清擾動同分生機,倏然隳裂沉細綱紐。補特伽羅酬業深脈,感應懸絕。

《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》

上淨下界法師宣講:第127.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十。明行陰境:別明發相十種幽隱妄想。

請大家打開講義第293頁【辛七、計八無相】。

當我們在修學《首楞嚴王三昧》,也就是在正念真如的時候,其實它整個重點就有兩個:第一、是破妄,第二、是顯真。破妄跟顯真之間的關係是怎麽樣呢?

蕅益大師說:如果是一個利根人,他的大乘善根特別強,煩惱也特別淡薄,他可以直接的去開顯真如。也就是說,他直接觀照現前一念心性「即空、即假、即中」入一種不思議境,就在一念不生當中,念念的把真如本性給顯現出來,這種人不需要經過破妄的過程,他可以直接的「正念真如」。第二種人是鈍跟人,就像我們這種人,我們有善根,但是我們有更粗重的煩惱。蕅益大師警告鈍跟人不能直接正念真如,要先求破妄,再求顯真;也就是你在觀你內心的時候,不能直接觀「即空、即假、即中」,不可以!要先修「空觀」來破除妄想,再修「假觀」開顯真如的妙用,再修「中觀」入一念不生,它是要有次第的。

很多人問我正念真如要怎麽正念呢?
我們剛開始不要被這句話所蒙蔽,其實正念真如的下手就是破除妄想!你面對妄想的時候能夠心常覺照不隨妄轉;你不隨妄轉,念念之間,就是在開顯真如。真如本具「覓即知君不可見」,但是你念念的「迴光返照,不隨妄轉,不離當處常湛然」,它就是念念現前!真如是你本具的,你不用去求的,你越求它就不是真如。

在這個地方,整個行陰障礙的出現都是他對真如有所求,結果真如就風雲變色,變成不是真如。也就是說,在整個行陰的十種障礙當中,都是沒有經過破妄,就直接要去肯定。所以初心學佛是先修否定法,再修肯定;你對你的妄想要先否定,不是這樣也不是那樣,不是這個也不是那個,先求大死一番,然後徹底的破妄以後才直下承當,是「否定門入,肯定門出」。當我們在自利的時候是否定的,當我們要住持正法,弘法利生的時候,才能夠肯定這一念心跟諸佛是不二的。所以你在肯定跟否定的操作當中,你要適當才不會落入到這十種的顛倒邪見。

【辛七、計八無相】
這裡的無相指的是一種斷滅。這八個法指的是什麽呢?就是「色受想行」這四陰中在它生起之前,他認為是斷滅的,當滅除以後也是斷滅無相的,所以這四乘以二就有八種無相的斷滅。

(標由示墜)『又三摩中諸善男子,堅凝正心,魔不得便,
窮生類本,觀彼幽清常擾動元,
於先除滅色受想中,生計度者,
是人墜入死後無相,發心顛倒。』

這善男子在整個修學的過程中,他已經把想陰給消滅了,而這微細的行陰生滅遷流活動現前。於先前所滅除的色受想三陰當中,他生起了一種錯誤的執著。什麽執著呢?因為他認為色受想三陰消失了,他經過那麽長的時間,也沒看到它生起,他就認為一個人死後是斷滅無相的。因發起這種斷滅心,這樣的心是違背佛法的實相道理,所以叫做「發心顛倒」;以斷滅心為本修因,最後的結果是斷滅之果。

這地方是簡單的總標,以下就各別說明,這種斷滅見是怎麽生起的…

(正明本計)『見其色滅,形無所因;觀其想滅,心無所繫;
知其受滅,無復連綴,
陰性銷散,縱有生理,而無受想,與草木同。
此質現前猶不可得,死後云何更有諸相?
因之勘校死後相無,如是循環有八無相。』

這善男子「見其色滅,形無所因」在定中他看到這四大的色陰消滅了,認為這身形已經無所依託了。因為色身要以四大為依託,能夠創造色身的四大都沒有了,那身形消失以後當然也就沒有,因為他四大已經被破壞了,色陰被破壞了,所以他認為整個色身已經沒有根本,那個根被拔掉了。

「觀其想滅,心無所繫」我們心的活動,是以想為本,於境起相;想陰消滅第六意識也就沒有依託了,這個心也就沒有根了。

「知其受滅,無復連綴」這個感受消失的時候,我們的色心二法這之間就沒有一個中間連接傳達的地方。我們的色身跟我們的內心中間要有感受傳遞;說我現在很痛苦,這痛苦的感受要經過受陰。你的色身產生痛苦,產生逼迫,是誰傳給你內心呢?是看那個感受,就是受陰。受陰是色法跟心法之間的一個橋樑,一個連綴的橋樑,現在這受陰被破壞了,色心二法各走各的,你的色身走你的色身的,我的心走我心的,兩個都沒有關係了。

「陰性銷散,縱有生理,而無受想,與草木同」,這個「陰」指的是前面色受想三種的陰性既然都消散了,色身也沒有根本了,內心也沒有根本了,色跟心中間的橋樑也被破壞了,縱然我現在還有一些生理的作用;這個生理的作用指的是行陰,內心中還可以吃飯、還可以睡覺可以走路,這種造作遷流,是靠行陰來維持。但是我心中已經沒有感受、沒有想法了,活在世上就跟草木一樣沒有感情。你看草木也是每天長大,但是它沒有感受沒有想法,就跟我現在一樣。這樣的一個身心世界在我活著的時候,都是如此的沒有感受、沒有想法,就像草木。「死後云何更有諸相?」等到我身心世界消失的時候,那更是一種斷滅無相的情況。

「因之勘校死後相無」他就由此類推,這樣子來加以勘驗校對,他就堅定的認為,一個人死了以後,就再也沒有身心世界的相貌存在了。因為根被破壞了嘛,好像輪盤,開關被關掉了,只有剩餘輪盤的活動。所以「如是循環有八種無相」四陰當中生前是無相,死後也無相,有八種無相。

(更述轉計)『從此或計涅槃因果,一切皆空,徒有名字,究竟斷滅。』

他從這樣的死後無相,他就更加一步的轉計,說這出世間的涅槃、世間的因果這都是不存在的,一切法都是斷滅空的,只有一個暫時的名字跟暫時的假名、假相、假用,我們的身心世界終究是要歸於斷滅的。

(結成外論)『由此計度死後無故,墮落外道,惑菩提性,
是則名為第七外道,立五陰中死後無相,心顛倒論。』

他的總結認為死後無相,最後他就生起這種斷滅的顛倒邪論:
這地方在古德的開示說,其實行陰的執著,主要就是四種執著「斷、常、空、有」。以體性上來說就是斷跟​​常,要嘛就是斷,要嘛就是常;在作用上就是空跟有。他這一段所執著的是認為「一切皆空,徒有名字,究竟斷滅」,世間上的生命遲早要斷滅的,現在不斷滅,死了以後肯定斷滅。這樣的思想當然就是斷滅之果,沒有一種相續因果的思想。

【辛八、計八俱非】
這個「俱非」是什麽意思呢?就是說「非有非無」不是有,也不是無;雙遮有無叫俱非。這八個法指的是什麽呢?是指在色受想行四陰當中,都有一個非有非無,加起來就是八個法。

(標由示墜)『又三摩中諸善男子,堅凝正心,魔不得便,
窮生類本,觀彼幽清常擾動元,
於行存中,兼受想滅,雙計有無,自體相破,
是人墜入死後俱非,起顛倒論。』

這脩大乘圓頓止觀的人,他把整個想陰破壞了,而行陰的流動現前。他在定中就看到行陰是存在的尚未消滅,而這受想是消滅了。這是他在定中等於看到兩個現象,第一、看到行陰流動現前,現前是什麽?就是「非無」嘛!第二、他同時也見到他的感受想法被消滅了,就是「非有」!

他因為這兩個都同時看到,他親自看到以後就產生執著「雙計有無」;所以他對於存在的行陰,執著這是「有的」;對於已經消滅的色受想,他覺得絕對是「沒有」的。所以他就以「有,無」這兩個之法就「自體相破」。

什麽叫自體相破?
他以行陰的有,來破前面三陰的無,而安立了「非無」,以「有」來建立「非無」。同時他也以這色受想三陰的無,來破行陰之有,而安立了「非有」,以「無」來建立「非有」。因為他同時看到色受想的消滅,他也同時看到行陰念念的現前。所以他只好認為,人的生命也不是有,也不是沒有,這就是墜入死後「非有非無」的顛倒論。

(正明本計)『色受想中,見有非有,行遷流內,觀無不無。
如是循環,窮盡陰界八俱非相,
隨得一緣,皆言死後有相無相。』

他就在定中觀察已經消滅的色受想陰中,雖然見到行陰之有,但是他認為終歸不是恆常存在的,所以「有」中有「非有」。而在行陰的遷流當中「觀無不無」就是前面的三陰雖然沒有了,但是他認為未來終將生起,所以說「非無」。他進一步的說:「非有」當中有「非無」,「非無」當中也蘊藏著「非有」。如是的輾轉循環,窮盡陰界,這個「陰界」包括色受想行四陰。他就安立了八種的非相,在這四陰當中每一個陰都是同時俱足「非有」跟「非無」兩種相狀,所以在整個四陰當中,隨舉一陰,都認為一個人死後,他是非有非無,是這麼個相貌。什麽是生命的本來面目?是「非有非無」就這個意思!

(更述轉計)『又計諸行性遷訛故,心發通悟,有無俱非,虛實失措。』

他又轉計了,他不但認為自己的身心世界,他認為一切的萬法諸行,一切的有為諸法,它的體性都是遷變虛假的,不真實的。為什麽呢?因為它是非有非無。所以內心啓發通達了悟,他認為一切法,你說它有也不對,說無也不對;「虛實失措」非虛非實,含糊籠統,莫衷一是。因為你說它有沒有,說有也不對,說沒有也不對,這樣子的「虛實失措」。到底它是真實的呢?還是虛妄的呢?他自己也搞不清楚,含糊籠統!

(結成外論)『由此計度死後俱非,後際昏瞢,無可道故,
墮落外道,惑菩提性,是則名為第八外道,
立五陰中,死後俱非,心顛倒論。』

他就執著一個人死後的相貌是非有非無,「後際昏瞢」在未來的生命中,可以說是茫然無知,無可道故。所以他認為法是「道可道,非常道」,法是不可以宣說的,你說有也不對,說無也不對,所以只能夠說:不能講!他認為真理是不能宣說的。這樣就墮落外道種性,而迷惑我們的菩提真性,這就是第八種外道「立五陰中,死後俱非,心顛倒論」。

這一段可能很多學過《唯識》的人會產生疑惑,因為《唯識》的實相正是建立非有非無,《唯識​​》的中道實相就是非空非有。那麼跟這個思想是完全一樣,怎麽說他顛倒呢?

這地方的意思,我們加以解釋:
我們在分別一些微細外道的法的時候,你要去讀他的弦外之音,他講這句話的心態是什麽?而不是他講話的內涵,這是很重要的,就是他的心態。外道講非有非無的時候,他的內心是一種昏瞢的狀態,他的內心是不決定,他自己也搞不清楚,到底是有?到底是沒有?他是昏瞢不清,無可道故!佛法講「非空非有」是一種方便,是破你「有」的執著,破你「無」的執著,是開方便門而示真實相。這兩個是不同的,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詳細說明:

〔禪宗〕有一個公案:有三個好朋友相約去出家,到了一個大道場以後會見知客師,這個知客師要出來審查他們的初發心對不對!問第一個說:你為什麽出家呢?他答:我爸爸叫我出家的。啪!被打一個香板,你爸爸叫你出家,你一點主張都沒有。其他二個一看哦!知道說我爸爸叫我出家!不行。接著第二個,知客師問:你為什麽出家呢?答:我自己要出家的。啪!你自己要出家的!你爸爸沒有同意你就敢出家,自作主張!第三個看兩個都被挨打。接著第三個,問你為什麽出家?我爸爸想讓我出家,我自己也想出家。啪!油頭滑嘴!三個都挨打!

從他所問的法,三個之中應該總有一個是對的,因為三種可能性而已,但是結果是三個都受挨打。諸位要知道,禪宗打的是你那一念心,不是打那個法,「但破其心,不破其法」。因為禪宗的祖師感覺到你講這句話時「仁者心動」,你有攀緣心,你的心沒有真正安定下來,打你那個有所得的攀緣心,不是打你說的話。其實禪宗從來不管你講什麽話,根本不甩你講什麽話,但是他會去感覺你的心態是什麽。

外道講的話跟佛法完全一樣,非空非有,但是外道講這句話的時候是顛倒邪見。佛陀說「非空非有」那是善巧方便。這地方我們要清楚,兩個人用心不同,一個是在含糊籠統執著的心講出來,一個是大智慧的佛陀開設方便,對治眾生的煩惱而安立的善巧方便,話是一樣,但是內涵不同。這地方大家要把它分明揀別出來。

【辛九、計七斷滅】
這個「七」指的是七個處所,外道在禪定中,他啟發了天眼通,看到整個三界當中,他認為有七個處所是斷滅的。也就是有七個處所是消失以後,就永遠不再生起。這七個處所指的是三界的七個處所。

(標由示墜)『又三摩中諸善男子,堅凝正心,魔不得便,
窮生類本,觀彼幽清常擾動元,
於後後無生計度者,是人墜入七斷滅論。』

先講這善男子的心態:一個人的知見跟這個人過去的個性是有關係的!這個人他在修學止觀的時候,把想陰破壞了,行陰的生滅流動現前。現前以後,他在定中看到行陰的剎那剎那生滅的相狀,但是他「於後後無,生計度者」。什麽叫「後後無」?行陰的相貌就是生,「生」就是存在的意思,生了以後又變成滅,又沒有了!沒有以後又生,又沒有了!又生又沒有,是這樣子的。

但是這個人他在生跟滅的兩種相貌當中,他只看到「後後無」,他只看到滅相念念的現前,這個人「生相」沒看到。就因為沒有看到,這個人就墮入七種斷滅論,這個人看事情就會被自己的思想誤導,我們說這種人是比較悲觀,只看到滅相。

只看到滅相會有什麽結果發生呢?以下就產生七種的結果…

(分別其相)『或計身滅,或欲盡滅,或苦盡滅,或極樂滅,或極捨滅。
如是循環,窮盡七際,現前銷滅,滅已無復。』

他就執著在三界當中有七個處所,是消失以後不再生起的:
「或計身滅」這地方有兩個處所,「身」是色身,指的是什麽呢?包括四大部洲的人民,也包括了六欲天,這兩種處所的眾生,他的色身消滅以後不再生起了。

「或欲盡滅」這個「欲盡滅」指的是初禪,初禪是離生喜樂地,他欲界的貪欲已經窮盡了;他就認為這初禪的欲望消滅以後,這三界的欲望永遠就消滅了,他認為這初禪的欲是斷滅的。

「或苦盡滅」這個「苦盡滅」指的是二禪,二禪是定生喜樂地,他心中已經沒有苦受是以憂為主,憂苦的感受消滅了。

「或極樂滅」這個「極樂滅」指的是三禪,離喜妙樂地;此是整個有為快樂當中最快樂的,他就認為當這個三禪的有為快樂消失以後,也終究是斷滅。所以三禪這種殊勝的快樂,也終究要斷滅。

「或極捨滅」這個「極捨滅」包括了四禪跟四空,兩個處所。四禪是捨念清淨地是捨念,四空是捨色身,不管捨念、捨身都是屬於捨。他執著四禪四空的捨,心一旦捨了以後,就永遠不再生起了。

所以他就輾轉認為,在三界當中,就前面說的七個處所,現前雖然暫時存在,但是終歸要消滅,而這個滅了以後就不再生起了,也就是終究要斷滅的。

(結成外論)『由此計度死後斷滅,墮落外道,惑菩提性,
是則名為第九外道,立五陰中死後斷滅,心顛倒論。』

他等於是在整個行陰當中看到了滅相,他沒看到生相,跟下一科是完全相反,下一科是比較積極樂觀的人,他在生滅當中他只看到生相,這兩段是對比的。

【辛十、計五現涅槃】
他執著在三界當中,有五個處所的安樂,是常住的,是不壞的,就是涅槃了。也就是說,他認為三界當中就有涅槃,不必離開三界要灰身泯智才會出現涅槃。

(標由示墜)『又三摩中諸善男子,堅凝正心,魔不得便,
窮生類本,觀彼幽清常擾動元,
於後後有生計度者,是人墜入五涅槃論。』

就在想陰破壞後,行陰現前,他在行陰的生相,念念現前的時候產生了執著。他認為生命是以生為本,不是以滅為本,他認為滅是暫時的,一個人暫時的消滅,但是終究要生起的。從這麼長久的生中,他就發覺在三界當中,有五處的不生不滅的涅槃處存在。所以他的這個執著跟他的思考模式有關係。

(分別其相)
『或以欲界為正轉依,觀見圓明,生愛慕故;
 或以初禪,性無憂故;或以二禪,心無苦故;
 或以三禪,極悅隨故;或以四禪,苦樂二亡,不受輪迴生滅性故。
 迷有漏天,作無為解,五處安隱,為勝淨依,如是循環五處究竟。』

這五處涅槃指的是什麽呢?

第一、是講到六欲天,他以欲界的六欲天為正式的轉依;「轉依」就是生命的究竟依止處,也就是涅槃的意思。為什麽他會認為六欲天是涅槃呢?因為他「觀見圓明,生愛慕故」,以他的天眼通來觀察六欲天的依正二報,不管他依報的宮殿是何等的莊嚴,不管他身心的正報是充滿了光明,而這光明是超日月。所以他認為六欲天的依正二報,是值得我們愛樂欣慕的,這就是涅槃了,就是一種究竟安樂處。

第二、「或以初禪,性無憂故」,他以天眼通觀察初禪,這個初禪是「離生喜樂地」已經沒有三界的憂惱,而受種種的喜樂。

第三、「或以二禪,心無苦故」或者認為二禪,這個「定生喜樂」就是涅槃。為什麽呢?內心中沒有微細的憂苦。

第四、「或以三禪,極悅隨故」或者認為三禪,這個「離喜妙樂地」身心世界種種的妙樂現前,這就是最殊勝的涅槃。

第五、「或以四禪,苦樂二亡,不受輪迴生滅性故」,他認為四禪的「捨念清淨地」,能夠捨除痛苦,捨除快樂,而且更重要是「不受輪迴生滅性故」。因為四禪有一個特點,大三災不能破壞,火燒初禪、水淹二禪、風吹三禪,在整個壞劫破壞三界的時候,四禪不可破壞,不受輪迴的生滅性故,所以他認為四禪是究竟涅槃。

因為他執著這五處是涅槃,因此而迷失了有漏的生滅果報,把有漏的果報當作無為涅槃的理解,而依此五處的涅槃來當作勝淨依故,最清淨的人所依止之處。而最勝清淨的人是佛陀,他認為這就是佛陀依止的處所,如是循環五處究竟。

(結成外論)『由此計度五現涅槃,墮落外道,惑菩提性,
是則名為第十外道,立五陰中五現涅槃,心顛倒論。』

這也是一種顛倒邪見。前面從生滅當中他是執著滅相,這個是執著生相。

讀《般若心經》告訴我們,觀一切法空時要遠離六相,大乘佛法的空性,是不生不滅、不垢不淨、不增不減;在體性上遠離生相滅相;在相狀裡面,遠離染污相跟清淨相;在作用方面,遠離增加跟減損相,這六相都要遠離,這樣才能夠契入真實的中道實相。

我們的執著…!當你在正念真如的時候,因為真如是無相的!但是我們無始劫來熏習了很多有相的色受想行識,很多很多的想法這都有相的,就會把你過去的想法逼出來。你看有些人他過去生就比較悲觀,他在修禪定的時候就容易產生斷滅的思想;有些人是主動積極樂觀派的,他就會產生常見涅槃的思想!這都跟你過去的種子有關係,你一不小心你就被你自己騙了。被誰騙呢?被過去的你騙!因為這些色受想行識就是過去你造作留下的痕跡,你現在要把這垃圾清掉的時候,它就會出現。以上這十種的行陰境,都是我們自己的內心顯現出來的!

【庚三、結過勸示】佛陀結示過非,勸勉我們要好好的注意!

(魔境因由)『阿難!如是十種禪那狂解,皆是行陰用心交互,故現斯悟。』

前面的十種魔境是怎麽來的呢?
這十種心中的狂解就是邪見顛倒,都是我們在行陰境的時候,用心交互;我們同時在正念真如,我們以空假中三觀來照這一念心性,觀察這一念心性當下「即空、即假、即中」,這時候跟行陰境的相貌真妄交攻顯現出來。這個五陰魔境還是你自己顯現出來的,你自己再騙你自己。

(迷則成害)『眾生頑迷,不自忖量,逢此現前,以迷為解,
自言登聖,大妄語成,墮無間獄。』

一般的眾生他遇到這個相貌,當然不會迴光返照,不知迴光返照只好心隨境轉,就以迷惑當作正解,就以為自己成就聖道,或認為自己就是斷滅,大妄語成,終究墮入無間地獄。

(誡令保護)『汝等必須將如來語,於我滅後,傳示末法,
徧令眾生覺了斯義,無令心魔自起深孽,
保持覆護,銷息邪見。』

佛陀勸勉我們一定要將佛陀真實的法語,傳示在佛陀滅度以後的末法中,這時魔強法弱,要使令修行止觀的眾生,都能夠覺了斯義,對這十種的魔境要如實的覺了,用智慧來觀照。絕對不要使令你內在的心魔,而引生你重大的罪障;這個「孽」是禍害的根源就是罪業。「保持覆護,銷息邪見」保持我們止觀的功德,也保護修行的大乘善根,來消滅我們心中的邪見。

(勸修真道)『教其身心開覺真義,於無上道不遭枝岐,
勿令心祈得少為足,作大覺王清淨標指。』

開導這修止觀的眾生,能夠開解真義,真實了解這諸法「即空、即假、即中」的中道實義,對無上道不遭外道邪見的歧路,心中也不要得少為足,「作大覺王」這是成就自利的功德,作眾生清淨的標指是利他的功德。

這段經文佛陀講一個重要的觀念就是說:我們要不修止觀,當然什麽事都沒有,我們就順著過去的習氣,我過去做什麽!我現在還做什麽!就是順從五陰。五陰要你幹嘛,你就幹嘛!所以你跟五陰兩個就處得非常好,你也喜歡它,它也喜歡你。

但你一旦要修行,這個事情就麻煩,有人不肯了!是你過去生當中所熏習的感受、想法,它不同意了!就是所謂的「用心交互,真妄交攻」,所以你一旦要修行,你肯定有事情。你說:你修行的時候「風平浪靜」!那你是沒有修行,因為「風平浪靜」表示你跟五陰兩個是和合無諍嘛,這樣才會風平浪靜。五陰的方向是順生死流,修行是順涅槃流,這兩個當然是漢賊不兩立,真妄肯定是要交攻的!交攻的時候,它一定把你過去儲存的垃圾表現出來,這是每一個修行人遲早要面對的。

佛陀只告訴我們一個觀念,怎麽辦呢?只有一個方法「覺了斯義」。佛陀並沒有說你要把誰斷掉!就是啟動你的覺悟。

諸位!我們學《楞嚴經》到這個地方,佛陀只告訴我們一件事情,你要把你心中的覺性啟動起來,你要「不迷、不取、不動」只有「不迷」最重要!五陰不可怕,但是你一迷惑的時候就變得很可怕。「色受想行識」它只會在你顛倒的時候活動,你越顛倒它越喜歡,但是光明一出現的時候,它就消失掉,五陰就像露水一樣,太陽出來它自然消失掉。奇怪!我明明剛剛有這種感受,我們過去也經常有這樣的經驗,我很想去做一件事情,但是我去拜佛靜坐的時候,欸!做這個真沒有意義的,但是當時我真的很想做!是怎麽回事呢?這個五陰的活動它是欺善怕惡的,只有你顛倒的時候它對你有作用,你心中光明一出現的時候,五陰就完全消失掉。

修學佛法最重要是你要能夠加強你的觀照力,你不能要求煩惱不來,不可能!煩惱它不會放過你!你過去一天到晚跟它在一起,它現在是你的好朋友,熟境界!肯定放不過你。所以在這地方最重要就是「覺了不迷」,你一定要事先知道,經常保持覺照的功夫,就像我們走夜路的時候,你一定要把手電筒打開來。修止觀的過程當中,你心中一定要保持「清清楚楚,了了分明」,這個地方是最重要的。

再講觀念!修行人啊,有些人修行很快,很快就進入狀況。有些人他的修行,他是很用功,善根也很強,方法也對,但是他就是跟過去的煩惱妄想糾纏不清,跑不出來。問題出在哪裡呢?他的方法錯誤!你一個人要進步,我剛剛講過,你不能太肯定自己,你一肯定你自己,你過去的煩惱習氣正是大歡喜。

蕅益大師提醒我們,末法眾生要先修空觀,再修假觀,再修中觀。修行人要先否定自己的感受,自己的想法,你動一個念頭,你要告訴你自己,這個想法是不對的!先否定它,不管對不對,先否定它,不是這樣子、事情不是這樣子。如果它是真實的,你否定它,時間久了,它還是會出現,因為真理是不能否定的。但是妄想你一否定的時候,它就消失了,如果被你否定以後他就消失,那真的是妄想。如果你這個想法是真實的,它經得起你否定。就像智者大師說的,你遇到相狀的時候用火去燒它,如果是真金它不怕你火燒,你這想法是隨順真理的,你否定它,它還是會出現。但是它不是真金,你一燒它就消失了。

所以你一個修行者,尤其是初學者,諸位!你要能夠在菩提道當中一路走過去,一定先用否定的法門,你一定要否定你自己的想法感受,你才能夠進步的,你會進步很快。否則,你會覺得好像修行很久「原地打轉」,昨天是這樣、今天也是這樣,明天也是這樣,因為你就是一路的肯定你自己,所以你就很難改變,很難超越。

【己五、明識陰境】

前面的色受想行完全消滅,這時候識陰現前。這個「識陰」什麽意思呢?就是我們內心最深處的那個微細的明了分別的功能;前面的「行」是造作遷流,這個「識」就是了別「明了分別」。

(分三:庚一、總示陰相。庚二、別明發相。庚三、斥邪結正)
【庚一、總示陰相】先攏總的指示識陰的相狀。
(分四:辛一、結前行陰盡相。辛二、正明識陰區宇。
辛三、懸示識陰盡相。辛四、結示本惟妄想。)

【辛一、結前行陰盡相】佛陀先把前面行陰的文作一個結束:

(經文)『阿難!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陰盡者,
諸世間性,幽清擾動,同分生機,倏然隳裂,
沉細綱紐,補特伽囉,酬業深脈,感應懸絕。』


願以此功德 迴向法界眾 消除宿現業 增長諸佛慧
圓成勝善根 所有刀兵劫 病苦饑饉等 悉皆盡滅除
讀誦受持人 輾轉流通者 現眷咸安樂 先亡獲超昇
風雨常調順 人民悉康寧 法界諸含識 同證無上道

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
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生 同生極樂國

Comments